周日上午8点半,公布课题,自己在家里就进行了紧锣密鼓地研读教材,备课……我先把教材打开,像学生读语文书这样朗读课文。其实,《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在之前就进行了多次默读,但一直无从下手。朗读了两遍之后,再结合课前提示,初步定下来自己要上课的主要内容。导入、初读、检查字词……一个个流程还算顺利。然而自己卡在了精读上。30分钟的课堂,我应该如何分配,如何精读呢?
下午,与小伙伴们相约星巴克。他们帮我一起研读教材。一堂课的亮点在哪里?你的设计是要重在情感体会还是重在方法所得?权衡再三,我选择方法指导。这是我比较擅长的地方。于是,结合作业本,开始了一步一步的环节设计。梅兰芳采用的方法与遇到的危险困难是本课的略读提示,而课文的主要内容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看似简单的问题,好像可以合二为一,却是两条线。对于学生来说略有点难度。
果不其然,在周一的一次又一次地试教中,每次总是觉的不顺畅,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一改,二改,三改。试了三个班级,本部年级组的老师都来帮我听课,一次次设想,一次次实践,一次次修改。终于到了比赛班级。这个班孩子还是比较活跃的,抛出的问题基本都能解决,课堂纪律也是不错的,好几次的回答,都引的评委发笑。虽然最终,还是没有完美的根据自己的设想完成授课,但个人觉得尚可。但现在,回想起自己的着30分钟课堂,感觉自己还是有点着急了 ,语速有点过快;注意了学生的回答,也有了一些生成,但评价语言还可以再丰富点……自己一着急,多提问一个问题:梅兰芳为什么蓄须?蓄须,其实就是梅兰芳的方法之一,回到课题提问,多此一举。同时,也给了自己的一个提醒:记得让学生主动学,而不是自己接连不断抛出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学。
今日返校,刚好自己班的进度,又是这篇课文。我就直接在自己班级进行了教学。或许今日不是比赛,时间也比较充裕,自己的状态比昨天要好,整个语速更加合适,心态更加平稳,讲解也更加到位了。在教材处理上,今天再读教材,发现,我还可以用课文的第一自然进行导入;寻找方法环节,我的提问设计还可以更加细致。果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课之后再思考,还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