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如何教会学生朗诵?

      朗朗读书声,悠悠入耳来。朗读是学习的基础,是成长的最佳路径。作为语文老师,相信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不喜欢学生朗读时拖音、唱读,课堂效率非常低。因此,本学期开始,我定下了在班级内先培养20位朗读者的总目标,并做出了训练计划。

      首先将20位同学分为十组,两人一组,一带一的模式,进行前期整体训练。从学会练声开始。每天早上练习两遍。然后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接着学生跟读优质朗读视频;最后老师指导后按照分组每组的两位同学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下面我对本次训练计划作以总结:

1. 刚开始时一定要让学生跟着优质朗读视频。强调“三不要”:不要扯着嗓子大声喊,用正常的声音就行;不要一个字一个字拖着读;不要唱着读。如果发现学生读着读着就拖音了,立刻喊停,老师指出并纠正后再重新开始读,学生读得好时一定要夸,告诉孩子哪里读得很棒!

2. 每篇课文都先教会如何停顿、如何读长句子、哪些字词要连贯着读、哪里该重读轻读,教会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

3. 朗读时一定要身姿挺拔,对文本理解后带着感情读,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情感朗读时,节奏、速度、语调不一,老师示范几遍,学生慢慢就领会了。

学生在朗诵展示时存在的问题:

1. 状态不积极:有些学生在朗诵时站在那里没有精气神,说话有气无力是非常不可取的,朗诵展示时一定要有积极状态,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并且这种欲望要能通过你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来。

2. 没有交流感:学生在台上不知道要和观众交流,要么眼皮耷拉往下看,要么头抬得高高的,往斜上方看,不与观众眼神碰撞。朗诵是要说给观众听的,除了通过语言去传递,还要通过眼睛去告诉观众你要表达的情感。

3. 朗诵时不够自然:展示过程中,前面的个人介绍都很自然,一旦进入主题,立马声音就变了,有些拿腔拿调,整个朗诵过度用感情,整个状态太紧绷了。我们朗诵时不能一直处于浓重的感情中,会让人喘不过气来。有的孩子为了突出重点在朗诵部分内容时大喊大叫,也不可取。

4. “的”字的发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我数次纠正也没有太大效果,学生在朗读时会习惯把“的”的读得很重很拖沓。后来我采用了去掉“的”字读,不断重复,感受轻声字的语感,再加上“的”,效果还可以有所改善。

      通过本学期坚持不懈的训练,现在这20位同学的朗读能力均有所提高,下学期我计划让这20位同学每人再带一名学生坚持朗读训练。我将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和晨读时间来训练。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班朗读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