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目前我校教师的培训主要以短期培训、听专家讲座、听课评课的一次性培训为主,这样的培训短期产生了一定效果,但长期看,无法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支持。而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实践到反思,主要解决的是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改进的平衡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的研究能力有限,骨干教师引领有限,制度不完善……
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网上学习、在线学习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有一个能够激励自己、持续研修、共享教学经验的平台,在线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个需求而产生。
西湖小学成立不到八年,一直在探索教研兴校之路,但存在着一些问题:骨干教师太少,缺乏专业引领,青年教师占比大,教学能力较弱,教育理论储备不足,教研制度不够完善……综上所述,学校以此项课题研究为契机,组成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在线学习共同体,为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
课题界定:
在线学习: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是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在一个网络虚拟教室与教师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建立微信群、钉钉群 、QQ群,就一个问题共同探讨,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相互探讨,相互促进。
学习共同体:由具有共同理念的学习者和管理者构成的团队,他们有共同的愿景,有迫切的成长需求,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共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体,促进成员全面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终身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课题研究。
研究目标:
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在线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主题。
3.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4.通过行动研究,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运行策略和模式。
研究内容:
1.查阅文献,梳理在线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需求,确定在线研修主题。
3.搭建在线学习共同体,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的路径策略。
4.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运行策略和运行模式。
预设成果:
课题研究情况: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2022.9——2022.11)
我们采取了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线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又学习具体的案例,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略),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4篇,分别是:(略)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研究课题的产生、背景、科学依据、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2022.10)
编制调查问卷——《西湖小学教师研修主题调查问卷》,对全校105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当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成长中的迫切需求,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语文教师的痛点,当前急需解决的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确定研修主题。
3.建立在线学习共同体,制定学习计划,确立发展目标。(2022.10——2023.2)
建立以语文青年教师为主的微信群,教务处与各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每日阅读在微信打卡圈打卡;每周一次年级教研活动,执教老师说课,其他老师评课,录下上课视频,博客评课资料汇总后发QQ群存档;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或随笔,由年级教研组长汇总,发到微信群共享。
共同体中的每一位老师一个学期给自己确立一个发展目标:看完5本书、每天阅读打卡、上一堂满意的公开课、写一篇跟课题有关的论文。
上学期有个别老师请产假、病假,80%的老师达到了此目标。这学期课题组将建立奖励制度。
4.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2022.11——2023.2)
一方面,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派出课题组的年轻骨干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在名师的引领下,既有理论的提升,又与自己的课堂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走得更深。同时开展线上活动,骨干教师将自己培训中的收获、教学中的反思与全体教师进行对话,并积极主动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
另一方面,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老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究已形成的基本观点:
1.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坚持理论学习,才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实践的根必须深深的扎在理论的土壤上。原来我校很多老师,特别是低段老师,觉得只要把班级的孩子管好,反复做练习,只要期末考取好成绩行。自从我们进行了此项课题的研究,一轮一轮的进行全员培训,年级组探讨,全体成员研讨,再有理论的加持,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在悄悄发生转变,慢慢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的精彩,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思维的碰撞,体验学习的乐趣。
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对大家来说压力很大。无论哪一位老师上课,同年级老师都要进行至少进行一轮探讨,共同磨课,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说实在话,起先有些老师是退缩的,不乐意的,甚至是讨厌的。但学校规定总得要落实,就这样大家都埋头干起来,你上课我来帮,帮忙做PPT,做板贴,拍视频,七八个年级组老师组成一个小团体,一个微信群,白天没空,晚上探讨。 上好课以后,在群里探讨改进措施。起先大家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作为出发点阐述,慢慢有了一点理论积淀后就能够以大咖的角度,如吴忠豪怎么说……
2.反思会走得更踏实。
以前我们只是把上课当成一种任务,课上好了,让学生完成作业,如果学生错误较多,就会抱怨,孩子上课不听,不认真,不努力,偷懒。有时候大课间、午间、下午的音体美课,走廊上或办公室,会有很多学生来补差。我们根本就没考虑过自己的教学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学生有问题。
而此次课题研究,让我们每一堂课后都进行反思,每周要写一篇反思或教学随笔。反思就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自己的很多问题。有个别年轻老师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录取了视频。我们以此为契机,把视频放到研讨活动中,一起观看。她深有体会地说,以前觉得这样做很好,但看了视频以后觉得问题很大,有些习惯理所当然,其实恰恰这习惯是很不好的。突然想到自己也有,就是讲得很细,铃响了还在讲,经常有拖堂的习惯,认为是对学生负责,或者把教学任务完成,而在学生看来,经常拖堂的老师讨厌的很。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周大家的反思都会放到群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自己的反思中改进,看别人的反思,照自己的教学,在相互的促进中,共同去改进,去提升。
理性思考:
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1.人员分工,专项专管。有专门负责网上资料搜索,有专门负责拍视频,专门评课、反思等,各司其职,各成员间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真正实现专业交往。
2.榜样力量带领前行。个别优秀教师脚步迈得更大,走得更快,以他们的事例来激励全体教师。在他们的榜样引领下,让大家的脚步迈得更踏实更坚定。
3.多管齐下。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务处协同,多管齐下,不管多忙,总有一个部门要管理,要落实每周的学习任务、教研计划,让大家形成共识。
客观效果和社会影响:
1.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自从进行此项研究,一学期以来,从埋怨学生变成反思自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改进上。对学生的埋怨少了,办公室里来补课的学生也少了。期待着这样的改变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硕果累累。
2.亲近课堂。以前有些老师,不太愿意听课,觉得增加了工作量,占用了批改作业的时间,自己的休息时间,让自己变得疲惫不堪。每周一轮的教研活动,开始很辛苦,但是慢慢有老师觉得,改进了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效率提高了,作业质量提高了,改作业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3.教师间从同事变成战友。以前大家关起门来各做各的,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不知道。现在我们打开门,大家有了专业的交往,指出各自的问题,互相帮助,从同事上升到了亲密的战友,让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件幸福的事。
已形成的成果:
1.建立了在线学习共同体,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
2.语文教研氛围浓厚,先进带动后进,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带领大家前行。
3.建立了网上资源库。上课视频、评课资料、反思、教学随笔等存挡共同体QQ群中。
疑难困惑:
1.老师们的论文写作依然是个痛点。
2.教学反思中涉及的学生作业问题的数据收集如何进行,如何分析。
3.缺乏骨干教师引领。没有一个课堂教学能手的引领。
后段设想:
1.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论文的写作可以从网上寻找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的讲座。在日常的教学中寻找问题,从问题出发,进行书写。收集问题可以询问信息教师,与信息教师进行沟通。经常请名师进校,听课评课,与名师结对。
2.后期的研究思路:研修的主题从大主题缩小到一个小主题,我们进行教研活动,可以把这个点缩小到研究上课时学生的活动和反应,以此来改进教师的教。在线学习共同体从多个网络平台聚焦到一两个平台进行学习。选择的网络资源要少而精。
3.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维护,让这个共同体真正成为大家团结协作、共同成长的幸福大家庭。
难点:建立在线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策略和模式。
4.下一阶段需要加强的工作:帮助一些老师发表论文、随笔,提高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分年级组外派老师参观、学习。学习共同体线上共同学习,线下组织团建活动,真正成为一个同心同德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