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昨晚上最后一次课,后因其他缘故推迟,但昨天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纠结的日子。最后我不得不静下来觉察,才把内心的纠结捋顺。
昨天的心情似紧张,又不似紧张。但终归有点不安,不安在于这件事未完成,我就无法安心,只有事情彻底结束了,我才能安心。
我看到,我需要安心在于过程结束,而不在于结果好坏。
结束才表示尘埃落地,没结束就表示还会变动,还是未知,未知就表示不确定,不确定就表示有可能好,有可能坏。
到这里我看到我有担心,担心结果不好。
如果结果好就还好,结果不坏,就很麻烦,我的教学效果不好,生命事业就做不下去,没人来报读我就会失败,又得重新开始,我哪有这么多时间来重新开始。最终我还是脱离不了这个失败- 重来、失败-重来的轮回。
看来,我之所以会担心结果不好,是因为我深层有害怕失败的恐惧。
从上面的觉察,我也进一步看见我的思想上的“双标”。我有一套安心的标准,还有一套担心的标准。
这两套标准都在我的思想里面,它们是存在逻辑悖论的。如果我的安心是建立在过程结束,那么结果好坏应该不影响我的心情。如果结果好坏会影响我的心情,那么只是过程结束是不可能让我安心的。
所以我的安心应该有一套更详细的标准。
我进一步觉察怎样才叫安心?完成任务,什么都做好,周全。这是三个层级的标准。最开始我觉得让我安心的是事情完成,也就是“完成任务”,这是最表面的标准,难怪经不起推敲。
“什么都做好”这个详细来说就是事情的所有步骤、流程、质量都做好了。
而“周全”则是最核心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求我在做的过程中意识全面打开,开放式思维,搜索最全面的信息,看完最全面的角度,元素、条件、规则找齐,全部的因找齐。
我理解这个标准了。这是斯宾若莎《伦理学》里面的一个观点:通过原因可以清楚明晰认知其结果,则这个原因并称为正确原因。反之,仅仅通过原因不能理解其结果,则这个原因被称为不正确的或部分的原因。
我为了确保结果是好的,所以我有个标准“周全”就是为了找到正确的因。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逻辑,事情没有完成,结果好坏不知,我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周全”,所以我在上课前内心如此纠结。
看清之后,我仅需要复盘我的备课,并信任教学规律,这是我终身的生命事业,持之以恒,假以时日,终会离我的标准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