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蹂躏,大清首都被占,圆明园被毁,咸丰被迫逃到热河至死也没能回到他的紫禁城,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6岁的同治皇帝根本接不下这么大的一摊子,就在大清风雨飘摇的时候,历史的把一个女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杏贞,十八岁进宫,后来幸得皇上宠幸,赐号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但是她其实并不咸丰的皇后,古代以东宫为正,所以慈禧又称“西太后”,上徽号为慈禧。
慈禧的早年命运并不好,她早年丧父,好不容易在宫中熬成贵妃,26岁便守了寡。咸丰临死前依然遵守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嘱咐了以肃顺为中心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来辅佐年幼的同治。此时的慈禧和他的小皇帝同治可真是孤苦伶仃,面对这这些把持朝政的“顾命八大臣”,26岁的慈禧展现出了与她年龄极不相符的政治手腕,一步一步登上了权利最高峰。
为了能对肃顺等人有所牵制,慈禧连同慈安,两宫皇太后要求“凡有陈奏折件需下发谕旨,先由八大臣拟旨,经皇太后、皇帝阅后盖印方为有效”。这实际是剥夺了肃顺等人处置朝政的最终决策权,肃顺等人做出妥协,答应了两宫皇太后的要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不是真心愿意让出部分权力,而是从心里看不起两位皇太后,认为她们没有能力对朝政做出处置,一切都是形式而已。然而事实证明,肃顺等人大错特错了。
1861年9月5日,恭亲王奕訢由北京赶至承德,祭奠咸丰帝。并且利用这个机会见到了两宫太后。叔嫂会见的时间有两个小时,“两宫皆涕泣而道三奸(端华,载垣,肃顺)之侵侮,因密商诛三奸之。”慈禧的计划得到了以恭亲王奕訢支持,恭亲王基本代表了北京最强有力的政治力量自己僧格林沁的皇室嫡系武装,一场政变已经开了序幕。
新帝登基大典、咸丰帝安葬仪式都要在北京进行,虽然一拖再拖,热河的君臣终究要踏上返回北京的路途,此时的恭亲王早已安排妥当。10月31日,两宫太后到达北京郊区,马上会面奕訢,准备动手。11月2日,两宫太后到了紫禁城就在宫中召见奕訢,桂良,文祥等大臣,痛哭流涕控诉肃顺等人把持皇权等等的罪行,随即即刻下令抓捕肃顺等八大臣。当天肃顺即被斩首,另外七个当中两个被赐死,其余的全部被革职流放。次日,两宫太后下达谕旨,任命了以恭亲王为议政王的权利体系,大清权利又到了皇室手中。此年为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
当时肃顺把持朝政,权倾一时,朝廷百官都巴结他,与他有书信往来。肃顺死后,他的家被抄,搜出一箱子书信,里面唯独没有曾国藩写的。太后叹息说,曾国藩真是天下第一正直的人。怎么处理这一箱子书信呢?写信的人中有一些是现在的权臣、功臣。慈禧太后说:“那时候肃顺威权正盛,给他写信在所难免。” 命人把一箱子信全部烧了,使得百官悬着的心都放下来了。
慈禧能够成为晚清最大的权利掌控者,主要归功于她老辣的政治手段。一个26岁的女子在一个纷乱的时刻,居然能做到如此心胸宽广,收放自如,真是令人感到惊奇。
从此,慈禧登上了历史舞台,掌控此后的大清最高权利长达半个世纪。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下,北京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