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个来简书的笔友,心底里都会有一个“作家”梦。
我也是有的,小时候,当同学为作文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的时候,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字词句搭配功底,我总是将考试中的作文当作一种享受,每次习作几乎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演读。于是,印象中关于“我的理想”一类作文,八九不离十都是想当一名作家。
成年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我成了“龟兔赛跑”中的出尽风头,却黯然退场的兔子。眼瞅着身边那些“资质平平”的同龄人,通过坚持和毅力在人生各个赛道弯道超车的时候,我却疲于奔命、浑浑噩噩地度过了自己人生三万天的百分之六十。回过头看看镜子,除了日渐发光的额头和两鬓的华发,所剩竟然空空如也,那个梦想只是偶尔在繁冗的公文报道里灵光乍现一下。
赛道的后半段自己有所思索、有所醒悟,事业上的低谷、失落激起了斗志,我拾起了写作的理想。朝闻夕死,我是笃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话的。
坚持日更两个月了,我强迫追剧的爱妻,充当起那些个“垃圾”的评委。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赶鸭子上架的妻子却是一抓一个准。当竭尽全力、洋洋洒洒近二千字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信心满满地放在她面前时,妻子开始还煞有其事地逐字逐句推敲,明亮的双眼却渐渐暗淡下来,到后面简直一目十行,显现出了难以忍耐的表情。
“文章中关于配角考公务员经历的一大段,根本就是啰嗦,与主题毫不相干。”说完,她转头看向了电视屏幕。
看过猪跑的妻子一针见血的评语,猛地撕开了我遮羞的破布。码字时只顾一个劲儿往前冲,其实心里也存有一些侥幸,一点忐忑,想删除又不甘心,于是文章就成了观众眼中的“四不象”。就在昨天将近凌晨才修改妥当的《程主任的三板斧》,妻子草草点评“人物个性描写不夸张(不鲜明),写得一般”,结果发布后就不出意外的反响平平。
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妻子点评“有点意思”。例如《周末的会晤》、《陈年旧事》、《买房记》,都无一例外得到简书编辑和笔友们的青睐。
为什么从没有码过一个字的妻子能一眼发现文章中的问题?那怎样才能写出文理通顺、脍炙人口、别具一格的好文章呢?
何以解忧,唯有阅读。
从小我就很喜欢阅读,从三皇五记到散文评论,中篇长篇大部头,无论厚薄,拿起来就啃。这也是小时作文频频讨彩的原因。可那时作文只要有个精彩的段落描写就基本搞定,现如今不同了,一篇文章动不动就是二千三千,往后还要有更长的篇幅,单靠个段落描写那是杯水解不了大渴的啊。何况原来的阅读是欣赏式的,看看是一回事,写出来却是另一回事。构思一部作品,必须要成为十项全能的编剧加导演联合体,主角、配角、场景、道具、背景埋伏、情节推进、高潮迭起、收尾善后……哪一项都是精细活!
还好,最近一直在阅读,读到了莫言和多萝西娅。他们一致认为,写出好的作品,要像作家一样的读书,需要批评式的阅读练习。
作家莫言曾经提及自己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阅读”,用一个作家的身份读书。他说,虽然以前几乎将图书馆都读完了,但那个时候的阅读是漫无目的的,不知道从该从别人的作品里学些什么东西!后来他用作家的身份阅读了《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被偷换的孩子》等一大批文学作品,读到后来他发现,所有的写作技巧都是相通的!就写作方法而言,两个不同的作家之间,只有极少数的地方有些差异!比如设置悬念的方法、人物形象塑造等等,几乎都是通用的。
无独有偶。多萝西娅•布兰德的《成为作家》第九章里说,当你学会了批评式的阅读,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要比欣赏式的阅读更加深厚。在文中她详细地阐述了“像作家一样读书”的经验和方法。
她说,像作家一样阅读,唯一的途径就是任何东西都要读两遍。在第一遍阅读里,你要对刚读过的书,写一个简短的大纲,并总结评价你喜欢和感兴趣部分的理由,以及你不满意的地方。是人物描写不行还是偶尔出现了情节不连贯呢?有什么突出的场景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吗?对话自然吗?叙事套路明确么?还有一个重点,作者是如何处理对你来说是困难的情形呢?
当你完成了阅读大纲,并且尽可能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检查一遍你不能够完全回答的难题,然后慢慢地、透彻地阅读第二遍。随时记下清晰的答案、漂亮的段落,以及作家怎样娴熟运用你难以处理的素材;另外引起情节冲突的人物特征是在哪个地方?描写是流畅自然,还是生拉硬拽?是否发现了虚假的线索?是否有扭曲作者意图的部分?……还有一些重要的地方,比如作者想要强调细节时,节奏是变快了还是放慢了?仔细寻找他独特的风格和喜欢用的句子,是否值得你去仿写?如何将众多人物安排在同一场景中?如何显示时间的过渡?作家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视角?还是将故事讲述局限于一个人物?如何进行反衬和对比?……第二遍阅读时,只读那些作者要么写得最好,要么写得最坏的章节……
我恍然大悟。怎样阅读名家的作品,怎样阅读(审视)自己的作品,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我原来的阅读是一股脑儿到底,顾着那些离奇的情节、精彩的描写,只晓得道一个“好”字。至于文字后面的穿针引线,伏笔过渡,人物安排,不消说仿写,连基本的思考都没有。人家的好在哪里体现?自己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刚略知皮毛就丢在了一边,没有那么多的问题,那些个阅读如同走马观花,一无所获。而自己千辛万苦写完后,也没有了再去与名作对比、分析的勇气和耐性,只是让它静悄悄地躺在那儿,以至于后面的作品只会是数量的叠加!
还是以莫言的话作为结束语吧。“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好好的找一些作品,安静地仿写,仿写,又耐心地用一个作家的身份阅读,你自然能够成为作家。正如武侠小说里,真正的杀招没有花里胡哨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