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书读的日子真快活
(1.)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秀姑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离家十多里路,有着“大大六都洋”美称的坂东文泉中学。这里师生员工近两千名,教室宽敞明亮,环境优美,让她见识了一个比较大的世面。
最令她高兴的是学校里有一个藏书颇丰的图书馆,古今中外文史哲科技的各类书籍应有尽有。
自幼爱读书的秀姑如鱼得水,喜不自胜。虽然没有像高尔基那样“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嗜书如命,却也是如饥似渴,爱不释手,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
看书,成了秀姑的一个嗜好。她犹如一头初出茅庐蹒跚学步的小牛犊,踉踉跄跄,一头扎进阅读的百草园,不可自拔。
她最喜欢看的是小说,觉得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仿佛就生活在身边,跟她娓娓诉说着各种各样曲折的人生道路,引人入胜。
学校的书是可以借走的。秀姑见缝插针,利用课前课后、饭前饭后和周末时间,看了不少的书。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她看过的小说中有当时很流行的《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林海雪原》、《苦菜花》、《创业史》等长篇小说。
提起那些主要人物,如林道静、余永泽、江华、卢嘉川、金环、银环、杨晓冬、少剑波、杨子荣、小白鸽、座山雕……秀姑至今仍烂熟于心,如数家珍。
那时她青春年少,激情四射。看了《红岩》,会为小萝卜头的悲惨命运而流泪;对在监狱里满头白发,隐姓埋名,装疯卖傻14年,为革命做出贡献的华子良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被敌人杀害的江姐夫妇、陈然等许多革命先烈肃然起敬。
从那时起秀姑就在心中悄悄地萌发了一个梦想:将来有朝一日自己也写故事写小说给别人看,也当一名作家……不过那时只是在心里默念着,万不敢出声讲出来,深怕被同学知道会笑掉大牙。
这念头潜滋暗长,如影随形,断断续续地跟随着她,一跟就是几十年。这期间当了老师,当了贤妻良母,唯独没有梦想成真,成了她的一件憾事。
(2.)那时候,图书馆里有许多苏联的书籍,有高尔基的《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那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风靡全中国。秀姑也不例外,很快就迷上了它。
当她看到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保尔和冬妮娅的初恋时,会莫名地脸红心跳和害羞,会有一丝丝朦胧地向往;
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对着书本有声有色地轻声朗读出来,沉浸在那美好的情境中:
“ ……冬妮亚拿了一本没有读完的小说,推开油漆的小栅栏门……忽然看见下面池塘岸边扬起一根钓竿,于是就停住了脚步,她从一棵弯曲的柳树上面探过身去,用手拨开柳丛的枝条,看到下面有一个晒得黝黑的男孩子。他光着脚,裤腿一直卷到大腿上,身旁放着一只盛蚯蚓的锈铁罐子。那少年正在聚精会神地钓鱼……”
后来,保尔在头部受伤,伤病复发导致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重重打击下,不灰心丧气,仍坚韧不拔地以笔做武器,以自身的战斗经历为素材,坚持不懈,写下了这部脍炙人口的37万多字的鸿篇巨著。
这些事迹都给秀姑以极大的震撼。她和许多同学把保尔说的一些经典的话语抄写在笔记本上。初中毕业时,还把这些话当作临别赠言,留在对方的本子上: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医治一切病痛最好的最宝贵的药品,就是劳动。”
……
当然,那些赠言中还有许多是我国著名人物的人生格言。如:
毛主席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人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秀姑遇到挫折时,就翻翻这个本子,读读这些铿锵有力的人生哲理,鼓励自己要克服困难,坚强不气馁。
那时秀姑才十三四岁正值豆蔻年华,记忆力很好,看完一遍,基本上都能记住书中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然后在午休或睡前,又兴致勃勃地把故事,吧啦吧啦地复述给住在同宿舍的女同学们听,手舞足蹈,讲得唾沫星子满天飞。一群女孩子趴在床上,两手托着下巴昂着头,居然也听得津津有味。
白天讲不完,晚自习后压低声音继续讲;一天讲不完,第二天再接下去讲。秀姑把它当作二次阅读,更加深了印象。因此,她越讲越爱讲,越讲越爱看书,一本接一本,连续不断。讲故事和看书两者循环往复,相辅相成,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当然,有的同学也会自己去借书看。
通过给同学讲故事,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秀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她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