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周时间把《定位》这本营销学著作读完了,虽然我未进入营销领域工作,但这本书仍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其实除了产品、商业需要营销推广时需要定位,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定位。我们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如何应聘一份工作,一个组织、团体如何存在,大至一个国家如何展现形象面貌,只要在传播场景中,我们都需要向别人讲清一件事:是什么。定位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有效地向别人传达是什么。
为何一定要定位呢?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总觉得一件事好好说、多说一点,别人总能理解并记住嘛。真的如此吗?研究调查显示,我们每个人平均一年会接受20多万的广告信息。若再加上新闻资讯、日常信息,我们早就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而我们大脑中能记住的信息十分有限,在《定位》里被称作心智有限。一个准确而具传播力的定位,会让对方记住并产生信任感,对于一个产品或服务,是一大片市场的占领,对于社会团体是好的公关形象,对于个人,是一次强有力的自我推介,让自己赢得难得的机会。这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定位。
定位是要传达精准而独有的信息,这意味着不能大而全,必须聚焦。聚焦于一个点,才能让信息如针尖透过茫茫信息海洋而耸立云端,让人们不得不注意到它。在品牌营销中,品牌需聚焦于某一个特性,必须只能指代唯一而具体的事物或观念、感受,因为在消费者的心中只能记住第一第二,位于品牌阶梯顶端的品牌才有生命力。而众多网红为什么会火,尤其papi 酱为什么是网红第一,看看人们谈论起他们时说些什么就知道了。papi酱有着最不像网红的长相,搞笑加快速讲话的特色,这些就是papi 酱的定位,因为你无法找到一模一样的第二个网红,人们说起她就能立马想到的东西就是她的定位发挥的影响力。能火的网红一定都是有他独有的定位,他们都善于抓住受众的心智,并将自己与他人截然分开,让几个词或一句话就能使他们在受众心中埋下深刻的印象,并培养大量的粉丝。
定位理论的思考逻辑是关键,它是由外至内的去思考产品、服务、组织和个人,要先从你需要传达的受众/消费者心智出发,思考在他们已有心智的构成,分析竞争者在消费者/受众心中的心智构成,由此存在心智里的一个空位,来形成品牌本身的可传达的信息,才能让消费者不费劲儿的就记住你,甚至因你的出现被惊喜到。而我们常惯用的思维是由内而外,习惯先看看自己有什么觉得好的东西,然后一股脑儿地对外反复说自己有多好,其实在受众心中,他们听到类似的话太多了,已经无法触动他们。由此,我们常会觉得自己用了很多努力、花了很多功夫,但始终未能如愿,未能让品牌口口相传,未能让一个公益组织有好的公众形象,未能让自己在一堆人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行,是你没有找到对方需要什么。
定位理论也可以解释现代市场环境越来越细分化、垂直化的趋势。比起多元业务的发展,不如聚焦一类的突破。垂直化市场,都是需要先找到这类用户,即便小众,但只要在获得他们心智的认可和信赖,将会使这个品牌具有不可撼动的长久价值。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像BAT的巨头公司,在开辟一个新业务时需要重新树立品牌,如阿里的支付宝、蚂蚁金融、天猫,如百度的爱奇艺,如微信脱胎于QQ,因为一个名称只能在用户心智代表一种事物,名称不可泛用。
定位理论还为我们澄清了一个很常见的认知误区,认为一个品牌牛逼就等于这个企业实力牛逼,就意味着这个企业可以成就很多事。定位理论的内涵说明,品牌之所以牛,不是因为企业,是因为它在广泛的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了强有力的领导者位置,人们说到淘宝代表着购物,说到格力代表电器,说到滴滴就是共享汽车,这是品牌在消费者心智排第一第二的力量。知道了这个逻辑,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这些牛逼品牌拥有者的企业在尝试其他领域时并不比一个刚创业的公司做的好。阿里尝试了那么多次社交软件都失败了,腾讯做不了电商只能和京东合作,这些巨头的大业务板块除了个别是自己耕耘出来的,很多都是通过合并、投资而得,这其中就有定位效应的作用,企业的核心业务只能通过聚焦而形成独有的市场定位。不然就只会签了芝麻丢了西瓜。
于我们个人,需明白这依旧是一个专才更有竞争力的社会,在某一两个领域做到佼佼者,比起什么都懂一点明显更有突出的优势。职场也是商业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尽快地确定好自己定位,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才是你在职场打拼的资本。定位,先明白你的对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