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老人公平的把时间播撒在人间,每天24小时1440分86400秒一秒不多一秒不少,但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规划和利用是不同的,因而也造就了不同层次能力的人。
学生时代,我属于80后稍微晚点的那代人,农村家庭,平时父母忙于农活,上面有姐姐,我可以说是啥农活都不用做,只管玩,课余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仅有的课外书:小人书,也是当时学校实习生老师带给我们的,平时出来上学基本就是玩,没有咋额外的阅读,自然也写不出好一点的文章,记得小学时一次期末考试,我背诵了一篇读后感,没想到期末考试竟然是读后感,我原封不动的默写试卷上,可是等成绩出来那一刻,自然没得高分,语文老师说我是抄的,那一刻,我对语文完全失去了兴趣,从那以后,语文考试基本是70分左右。
初中时代,家离学校较远,差不多走路半个小时还要走的比较快的那种,早上在家吃完早餐出发,由于在农村,当地村落因地势而为,初中是在最中间的原上,而我就位于两县交界处,到学校需要上一个坡,再经过一个村子,最后翻过一个沟,走一段路才能到学校,平时去学校还好,但遇到下雨天可就比较困难, 由于地理位置,没有大道,路基本是土路,下雨就泥泞不堪,所以初中三年除了寒暑假基本没怎么玩,除了上学就是在上学路上,中午也是回家吃饭,上课之余基本在路上,寒暑假也就写写学校布置的作业,基本也没买过课外书,可以说,在初中毕业之前去县城的次数没有记忆,而爸爸妈妈也是地道的农民,学习完全靠自己。天生天然,没有上过一天辅导班,没有正儿八经阅读过课外书,靠老师课堂的教授(小学中学很多代课老师),幸运的是,虽然语文成绩不咋样,但理科还算过得去,就这样中学毕业了,也该面临选择。人生第一次抉择,意味着今后的出路。
就这样,我走进了百年名校——陕西省凤翔师范,本以为走进师范,毕业能顺利进入当地做一名人民教师,但非也,进入师范第二年就开始,不包分配了,毕业等于失业,需要自寻出路,师范五年,结交良师益友,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我的第一位师范班主任(语文老师)引导我们阅读,免费借阅图书,第一次没昼没夜的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利用生活费在街道购买的盗版书,和室友交换阅读),意林,读者,平凡的世界,历史类,名人传记等才慢慢走进我的世界,身边的人无形中影响着我,可是,我虽然阅读了很多书籍,但真正领悟了,吸收了多少,在语文方面毫无优势,至今,不能很好的写一篇思路清晰,前后通顺的文章,是我的痛点。
现在的我,写作,很难,难于上青天,学生时代欠下的债,要付出代价的,工作后的我,每每遇到需要写文章的事情 总是在电脑屏幕前一呆几小时,几天,不到最后一刻完全拿不出来,这一刻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师范五年,我收获了很多,也留下一些遗憾,三笔字和阅读的提升!
阅读越精彩,阅读越有劲,期待“写作”在我身上真正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