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站在后台拿酒,眼睛轻轻瞄了一眼,眼神凌厉,似乎就看透人性,一种经历之后的沉淀感。
像一片安静的松竹林,暴风过处可坐听风语。
一个女网友说:“贺涵这样的孔雀男爱跟谁跟谁,老卓留给我守护就够了。”
他是《我的前半生》中,一个阅女无数、感情丰富的日料店老板老卓。
对了,我想写的就是帅酷了的陈道明。
27年前的陈道明,就能把《围城》那个玩世不恭、怪癖难测的方鸿渐,演绎得入木三分,何况一个小配角老卓。
浑身透着酸腐文人气的方鸿渐;气度非凡又有着复杂心路历程的康熙大帝;气场满满宏论幍韬的外交官顾维钧……似乎每一个角色,都是陈道明的本色演出。
这是一把30多年的老戏骨,他的演技是殿堂级的。
有人说他很装逼,演什么戏都是那副装13的派头,挑起眼皮邪魅一笑,以示他的腹黑睿智。
装,也是一种选择。问题是能装多久,不是说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嘛。
还真雪亮,今年年初,国外做了一个各国女性眼中最完美男人的调查,中国上榜的,不是吴秀波,而是他,陈道明。
这可是一个62岁的男人呢,可见其魅力。
是了,他有点特立独行,身上还透着一股少见的文人气质。
因此哪怕他离群索居,却能始终站在一线最贵男演员之列。
静水流深,我只想到这个词。
02
陈道明是个沉得住气的人。
拍完《围城》后,陈道明收获了无数奖,然而他却拒绝了当时所有的片约。
那时的他精神状态很不好,不想演戏。
那就不演。
结果,一闪就是6年。
6年的时间,足以让观众忘记任何一个当红演员。但陈道明就是放得下,不被羁绊。
天地茫茫,我心自悠悠。
冯小刚曾经邀请他和杜宪出演《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和郭艳。
一看剧本,他们夫妻俩都认为这两个人物的走向不对,也就辞戏不演。
“不符合逻辑的戏,我就是不演”,这就是陈道明的偏执和清高。
这么多年,陈道明一直片约不断。
“道明老师,有个戏想请你,您看一下剧本。”导演打来电话。
“不去,我想歇一歇!”
“道明老师,有个广告想找你拍一下,钱好商量!”
“不去,我想歇一歇!”
在大家拼命上头条的时代,陈道明按照自己内心,不好的剧本,不符合自己审美的剧本,他就是不演。
是哦,很多时候多不如少。不被名利绑架,就可以不需要去应付和说套话,于是,他的时间和空间变得富足。
他打篮球,写书法,绘画,读书,弹琴……自由自在。
明星也是要有文化,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惟独文化是闲出来的。
陈道明这一把老戏骨,也许就是时间闲出来的。
03
在电影《归来》里,陈道明弹钢琴那场戏,太有张力了,几乎所有观影者都眼含热泪。
据说这一段没有详细编排,也没有彩排,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
老戏骨的背后,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陈道明每接一部戏,都会花很多时间做人物分析,因为有画画的功底,他会为自己的角色画一幅定位图谱,穿什么衣服、什么样的表情神态。人物线条在纸上勾勒出来,心里也就大致有谱了。
一部一部坚持下来,就构成了他的高标准。
拍《归来》时,陈道明卯着劲不让自己舒服,意识到舒服意味着陷在自己的表演习惯里,那他就是陈道明,不是陆焉识了。
于是,他一再叮嘱张艺谋,看出他的表演惯性,就务必开口提醒。
他的妻子杜宪说,看拍戏期间回家的丈夫特别好玩,演皇帝时,他举手投足气宇轩昂,真的像帝王一样;演《一地鸡毛》里小林那样的小人物,他又低眉顺目,逆来顺受的模样。完全不自觉地沉浸在戏里。
好的创作,总是和痴迷相伴随。
痴迷的人,也常有神来之笔,你一定记得《康熙王朝》中的这一段台词: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出神入化的演绎。
别人在演戏,陈道明是在演文化!
真正的艺术,源于用心打磨的纯粹,真正的修养,在于远离浮躁的专注。
他的造诣,来自静水流深。
04
潜水式的工作,一个猛子扎进、扎出后,就撤退上岸,待在家里。
这就是陈道明。
别人问他整天宅在家里干吗?他说,也不干嘛,常常发呆,发呆也很舒服,尝试把脑袋放空几分钟,都会很舒服。
是哦,人的苦恼往往来自于想得太多了,脑子不停地回忆过往,计划未来,唯独放弃眼下,直到眼下又成为过往。
一个行者问高僧:“那何谓得道?”
高僧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饭即做饭。”
想来,老道也是得道的。
其实陈道明能弹一手好钢琴,能写一手好书法,通绘画,读古籍,也好打麻将。
所谓的发呆,无非一个独处的说法。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是他的道。
陈道明说过一句话:“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也是他的道。
05
冯小刚曾说:陈道明是一个高傲到只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这是有缘由的。
《围城》播出后,钱钟书特意给陈道明写了一封信,说陈让他看见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正是因为《围城》,陈道明结识了钱钟书,并三次拜访钱老。
他坦言在钱钟书家里,能闻得到书香,“那时就感觉,自己在学问面前特别可怜,屁都不是”。
受钱钟书感召,他给自己定下未来希望成为的样子——一个满腹经纶,却不炫耀的平凡人。
从此,一个尊重学问,敬重学术,慎重节制,懂得反思的陈道明出现了。
凭着《我的1919》饰演的顾维钧,陈道明得过一个华表奖,让他上台发表获奖感言。
他说:“当电影低迷水落石出的时候,我得了这个奖,我很惭愧,我希望有一天电影水涨船高的时候,我再能拿奖。其实我对奖兴趣不大,那都是演完以后的附加物。”
然后评委会愣了半天,说了句:牛逼!
蒙田说过,真正的学者,就像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时,它总是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时,它总是低垂着脑袋。
陈道明不是学者,但在文艺圈,以他的名气,他算是沉静谦卑的。
网上曾流传着一句话:季羡林先生称陈道明饱读诗书,大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
有记者采访他问:“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这样一个去高校执教的机会,您会欣然接受吗?”
陈道明回答:“我真的不知道季羡林老先生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倘若季老先生真的这样讲,我真的是诚惶诚恐。我教书的话,只能是误人子弟。在一个行业里小有成就的话,未必能在其他行业里有所成就。我不能因为我是一名小有成就的演员、一位公众人物,就敢站在神圣的讲台上。”
可是世人多浮躁,你看到多少小有成就的明星、公众人物,就敢站在神圣的讲台上了,宏论幍韬,甚至指点江山。
陈道明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姥爷当年与李叔同一起赴日本留学,他父亲是大学教授,他知道学问的轻重。
此刻我想起一句诗:“沉默时,有天使飞过。”
越是道行深厚的人,胸中有万千丘壑,越懂得沉静谦卑。
陈道明有自知之明,他对讲台谦卑,对文艺圈却始终划定一个距离,好像总是站得远远的。
他浑身清高气。“我觉得应该保留自己的一点傲骨,我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他说。
恃才傲物,其实才是常态,陈道明还带点谦卑。
才高于志的人,才能大傲若谦。这可能才是骨子里的陈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