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用吗?不能吃,考试少,成绩管用的更少!
在我们生活里,艺术的位置真的不重要,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氛围中成长,学校一旦需要停课总是体音美。我们的父母只希望我们吃得饱穿得暖。
当我们做父母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孩子早早就不听我们的“话”,喜欢奇装异服,追求所谓高雅生活,我们突然发现在审美的层面上,我们和他们的距离越来越大。
我是公务员在政府里面工作,在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我们在城市里挂满了宣传横幅标语,许多人批评我们,说我们的工作缺少艺术素养,出发点正确而效果极差。
艺术素养,对我来说又是一种新提法。小伙伴告诉我,这就是审美能力,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就是感悟生命的意义。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打扫干净的场所,转身就被破坏,我们在马路上设立劝阻不闯红灯的志愿执勤岗,总有人不听劝阻……
因为有些人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没有审美的需要,总觉得可以活着就行,他们不追求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一切。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小康生活,过上幸福生活,如果说小康生活解决的是温饱,那么幸福生活就是在通往高雅生活中有艺术相伴。
如果说我们吃饭时希望再幸福一点,就是用夜光杯盛上葡萄美酒;在参加仪式盛装时能记着美颜自己;在闲暇时光有古典音乐听;在想玩什么的时候有艺术细胞萌生……艺术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景上添花。
艺术就像太阳升起时那一刹那的跳跃;就像太阳与月亮同在时的惊诧,她有时并不显得格外重要,但当一首乐曲震撼到你,或者浸入你心田……你还能轻视她吗?
有艺术相伴的日子你未必感受到幸福,因为你未必感受的到艺术的魅力,但没有艺术的生活一定是让人窒息的,让人抑郁的!
现在在少年宫或培训机构的门口,孩子在里面学艺术,门外是爷爷奶奶在接送,他们的艺术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里面孩子的学习成绩。
梁文道说:“以前母亲、祖母、外婆、保姆、佣人讲故事给小孩听,是世界性好传统。”我希望能带动姥姥、奶奶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