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观点(不知作者是谁),说学习有三个流派。
第一派:直接传授派(认为学习就是简单、机械的记录,老师只要直接传授知识就可以了)
第二派:条件反射派(认为学习就是要行动,并且形成条件发射,类似于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
第三派:建构教学派(认为学习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学习者不能只是被动接收,必须要主动观察、比较、推理、创造、记录。)
这三派可以与“蜘蛛”“蚂蚁”“蜜蜂”觅食相类比。
建构教学派重视激发动机。没有动力就不会学习。学习从来都不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问题。它的底层逻辑应该是一种渴求感,或者叫学习的动机。学生必须主动愿意接纳信的知识,才有可能改变已有的观念。而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主动产生接收的意愿才行。
讲一个“老鼠的动机”的故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动物行为学家克拉克·赫尔就已经注意到,要让老鼠学会走迷宫,仅提供食物刺激是不够的,食物刺激只是一种对结果的奖励。就老鼠而言,它必须有饥饿感。完成迷宫的穿越是某种需求(摆脱饥饿)和对这种需求的回应(食物刺激)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如果老鼠不怎么饿,食物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小鼠动机=摆脱饥饿 x 食物刺激。所以,得出一条科学定律是:动机=需求×价值
那么如何制造需求呢?
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最好的动机。重点是: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要感到一种"空虚"、一种"匮乏",或是一种"不足",并产生想要填满它的冲动。
要点:对学习者提出一个问题,并不直接给出答案,制造悬念。
如何给予价值呢?
价值是一种奖励,奖励不是单单指的物质奖励,也包括精神奖励,比如表扬、鼓励、夸奖、或者大脑的多巴胺奖励,以及所有能够带来正面反馈的东西。失败会使人容易失去动力,长期得不到正面反馈也会失去动力。换句话说,如果新知识能给学习者带来"好处",并且学习者能感受到这种好处,他就能学习。反之就不能。
同时,学习需要挑战性。
需要付出一定时间、一定努力进行自我超越才能实现的计划,才能激发个体的动机,同时还会让个体在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价值得到提升。要点:难度太低就会毫无激情,难度太高就会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