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基层减负变成“形式主义”

一年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制定《若干规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对于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具有重要意义。一年来,文山会海、层层加码逐渐减少,但有的地方又陷入形式主义的风波中--“为基层减负而减负”,基层减负似乎演变成了一项工作,出现了“走过场”“变了味”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出台一系列减负改革实招硬招,收到了良好效果。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仍有一些基层工作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新苗头新动向潜滋暗长。

自2024年底起,各地街道乡镇履职事项清单编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在推进该项工作过程中,问题随之产生。比如,有的街镇片面追求清单的数量,而对清单内容和制定清单的性质置若罔闻;有的乡镇连续利用周末加班加点做清单、搞培训,把“减负”变“增负”;有的街道拼命寻找某项工作的政策依据,陷入“自证”的困境;有的县市(区)清单版本不断迭代升级,从初版到最终版,经历了数次的版本更替,为了“条数多”而把工作不断拆分,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等等。

有的地方,召开的会议数量看似减少了,但会议内容繁杂,耗时冗长,常常将一个会议套开多个会议;红头文件数量下降了,但白头文件、紧急通知、工作要求消息却铺天盖地,多次要求当天报送材料、反馈落实情况;微信群、工作群一个接一个的解散,整合到一个大群中,但毫无意义的统计数据、反复多次的填写内容重复的表格等任务层出不穷。这使得基层减负陷入了循环反复的困境,基层工作秩序混乱,干部干事激情消退,甚至出现了“侧卧”“躺平”的现象。

劳而无“功”是许多基层干部的共同感受,基层工作不但忙还乱,“我们经常感慨自己一天到晚都在忙,但仔细想想又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得不到群众认可,连自己都不认可自己”,这是很多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许多工作花了大量精力,但效果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一些工作群众不认可,也不理解。工作没有自主性,更没有创造性,缺乏内生动力的工作会使人感到疲惫。

基层减负,不该是基层的“独角戏”,形式主义的根源往往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所以基层减负的方向应该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坚持从上级机关、领导干部抓起,盯紧“关键少数”,不能一味将减负工作以“命令式”下发基层,应主动查摆、检视自身问题,精兵简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检视在工作布置、会议召开、调查研究等方面是否让基层“迫不得已”用形式主义应对。在调研中多来些“低调”,少来些“陪同”,多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真实需求、解决基层实际问题,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以上率下,真正发挥“头雁效应”。要有针对性地降低总结报告、工作台账、数据报表等内容在考核中的权重,聚焦实干,以工作实绩、问题解决实效和群众真实反映评价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引导干部聚焦主责主业和群众急难愁盼。

基层减负,起于“减”,终于“实”。减轻基层负担,要上下同频共振,才能落到实处、减在关键节点,基层的“大车”才能轻装简行,行稳致远,真正的整治成效,永远写在群众的笑容里,挥洒在基层干部的汗水中。唯有如此,基层减负才不会变成“形式主义”的表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