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闲聊
这两三天,因为我无意间在我们业主群分享了关于夫妻相处的看法后,群里好几个人说我厉害,还有的人直接购买了我推荐的书,我简直开心到起飞。
昨天我分享了读书和我的故事,一口气写下来,然后发到我所在的几个群里,多是收获一些点赞,我心里真的很开心,一会儿点开看看,一会儿点开看看。
估计脸上一直都是笑的很开的样子吧,主要是自己看不见。
昨天我们讲故事群里有个学员分享了自己写的故事, 天哪,我觉得简直就是名家了,真的特别好。
全文没有废话,每一句都有含义,读完了,你会想哇,这个狐狸精到底经历了什么,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早上老公打电话,简单聊了几句,他建议我运动,我赶忙说自己运动了,下去跑了一圈,走了一圈。
他推荐的那本书,我还没有看,名字好像是张朝辉《掌控》,他是个健身教练,老公给我分享了书中的观点:健身要先练心肺,心肺功能好了,再练肌肉,而不是一上来就追求练肌肉,常常得不偿失。
但是健身房因为需要见到效果,往往直接让学员练肌肉,很多健身教练反而是需要去调养的人。
这个真是我的认知盲区,他不说,我会想当然认为练肌肉,练肌肉,练肌肉。
要看这本书。
2、群分享
在群里分享,给我的感觉是,我原以为大家和我一样,都读了很多书,有很多认知,原来不是。
有个业主加我好友,说对于老公孩子的关系,觉得自己想改掉自己的毛病,但是改不了。
还有个人说焦虑是因为想要自己拿不到的结果,所以焦虑,认为读书缓解不了焦虑。
我不这么看,我觉得他是没有理解焦虑的深层次原因,焦虑从何而来,然后才会有焦虑的缓解。
说起来我也是苦于赚钱的门路找不到,一直在瞎扑腾。
但是读书让我确实不一样了,有了一些基本逻辑能力。
比如17年那会,只想着认识牛人,后来我老公说你即使认识牛人,你有什么可以和人家分享的吗,你没有,人家有,你俩就是不对等的,即使人家愿意帮你,但是你什么也没有,你也吸收不了什么。
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吗?
自己要啥没啥,拿什么和牛人交朋友。
但这其实加重了我的焦虑,那我能有什么啊,怎么才能有什么啊,简直更加睡不好觉了。
然后听父母说话,心里烦,却不知道为什么烦。
于是我去搜原生家庭的文字,搜了很多,看了很多,终于有一个意识,就是那不是我的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而我能做的不是改变他们,而是让原生家族流传下来的思维和沟通模式,从我斩断,从我起,开始建立新的模式,这是我的责任。
分清老天爷、别人和我的事情,这个意识对我帮助很大。
李雪说,学心理学知识,不是为了改变别人,永远都不要有改变别人的想法,一丝一毫都不要有,甚至连改变自己的想法都不要有,守住边界。
今年过完年到7月之前,我陷入了无力、痛苦纠结的境地中,原因是单位要我们搬家。
别人的搬家是搬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而我真的是搬家,我所有的家当都在那,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哪样都有一些回忆在上头,怎么也不舍得扔。
和不同的同事讨论很多次,让我惊奇的是,他们的看法出奇一致,不约而同地要我扔,或者卖掉。
我看着自己那气派的乳白色五门衣柜,虽然是2012年买的,但看上去大气时尚,还是双虎家私的,那可是家具的品牌货呀。
还有爸妈做的实木床,平整、有空间可以装东西,主要实木的也透气,对人体更好,而且它们都是几经辗转,来到这里。先从我老家运到我工作的县城,然后又从县城搬到现在的地方,光是运费就花了3000多,你说我怎么扔的下手。
为此,我从知道要搬,难受到搬完。
一直搬到单位其他人都搬完了,我还没有搬完。不过这时候,同事都走了,没有人见我就问我搬的怎样了,我反而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
那段时间,明知道要收拾,要一点点搬,可是我就是躺在床上不想动,心里觉得自己是不是再次陷入无力的境况中了,一直对此有所怀疑。
2019年我密集听周子老师的课,李雪的书,听了写,写了听,时而情绪高亢,时而为自己难过痛哭。
2020年听他们的东西少了,写的少了,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仿佛丢掉了拐杖,要靠自己了,就担心自己的双腿有没有力气支撑自己。
一开始,遇到情绪不通了,我就回看李雪的书,或是听周子老师的音频,后来我就告诉自己我这样也没有关系呀,没事的。
再后来,这个心理过程没有了,我发现自己做自己的主了。
3、近段时间
暑假去了上海,和老公团聚,回来后,简单收拾了家里,就整天躺在床上刷手机,或是读《毛选2》,最近这几天开始动起来,去楼下跑步散步。
直到现在坐在电脑前,回想起来,发现我的生活都在自己的照料下,我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失控,那样一滩烂泥,那样拉不起来。
读《毛选》给我的启发是,虽然具体内容记不清,甚至昨天读的,今天拿起来还会再读读过的,读一会儿才发现读过了,但是它的智慧就在那里。
我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1、无明期,不知道为何成为以前那样的自己,抑郁的自己;2、学着与这种状态相处,明白其根源,表现,以及应对之策;3、整合出全新的自我。
而我现在大概刚刚完成第二个阶段,刚进入第三个阶段不久。
就像开头说的那样,其实我对这样的自己都有些害怕,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说话,感觉有些狂妄,是一种狂喜,又有点担心的感觉。
读了九爷写的《他不爱你,为何你还放不下》,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女人好好爱自己,他来不来,在不在,你都能开心,平和,有自己的存在感。
我读了直呼过瘾,我想这个问题不是简单说好好爱自己就能解决的。
就我个人来说,进入第一段恋爱关系以前,我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爱自己,虽然活的很丧,很没有自主感,很讨好型人格,很以别人的感觉为中心,尽管有很多不明了的感觉,比如不想别人说什么就跟着附和,明明自己有看法,却不敢说出口,最后还是选择附和别人,以求不犯错,安全,结果就是等到话题结束,却觉得很憋闷的慌,明明我不是像ta那样想的啊,那种被无形忽视的感觉,时时光顾。
记得曾经在日记上写到,如果你要走,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像风一样消失,不在你的世界留下任何痕迹。
现在看这段话,是多么的孤寂卑微小透明啊。
就像大家经常说的,你都不重视自己的感觉,怎么指望别人照顾你的感觉?
我能说,这句话我听过无数遍,我知道它每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却对照顾自己的感觉,毫无头绪,一点无感。
4、学着满足自己
写到这里,就想起2019年的十一,我接军训一周回家的苹果,走之前答应给她买零食,真的带她去买零食,而且每样都是超出她想象的两份,她那开心兴奋的小模样,她的笑脸上都是十月的阳光,柔柔的,在我身边蹦蹦跳跳。
我也给自己买了个零食,好像是两包豫竹方便面,心里的满足感咕嘟咕嘟在冒泡,哇哦,满足自己,是这样子的啊。
原以为很复杂,很难做到的呢,却原来两包方便面,金黄的煎鸡蛋就可以。
从那以后,我开始向内求,关注自己的内在感觉,尊重自己的感觉。
5、我们不好处理的点
这里有个部分,我觉得可能是很多人的坎:开心、喜悦的情绪,大家都知道没问题,对于失眠、痛苦、纠结、焦虑、悲伤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有误解。
就是希望自己没有这些情绪;或者这些情绪来了,想尽办法要消灭它。
我的经验是:停下来,告诉自己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他们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没有关系的,来了就来了,会好的。
看似简单的动作,于我却是治愈的良药。
6、疗愈的结果
我慢慢开始允许自己有躺平的时候,有崩溃大哭的时候,有做不到心里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有悲伤不已的时候,有对父母愤恨的时候,有真的想揍孩子的时候。
当我越来越允许自己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情绪越来越会自己照顾自己,它们大大咧咧地来了,又潇潇洒洒地走了。
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没有跟着它们舞动,就那么像看着自己的孩童一样,看着它们来了又去。
我周围的朋友们慢慢开始说我变了,变得自信平和了,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再也没有动手打过孩子,没有对她恶语相加,没有对老公不按我想象中来愤怒不已。
我终于走到了,平衡健康、家庭、工作的地方,开始有意识做自己的事情,锻炼身体,做家务,做饭洗衣,写东西,看书分享,而不对老公和孩子抱有期望。
7、因为我只对自己抱有期望。
我们在所有关系中的痛点,归结起来,只有一个:要求别人满足我的需求,我的期望。
对于夫妻,要求对方像自己想象中的保持身材,锻炼身体,不熬夜,吃早餐,收拾家务,无时无刻关注自己。
对于孩子,要求ta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时时在用功认真读书,处处不能犯错,成绩要一直好,家务也要好,对人要时刻礼貌,等等等等。
李雪说,守住自己的边界,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我想说,当你真的守住边界,只关注自己的感觉,你真的会收获很多,你会发现伴侣对你的爱回来了,孩子的各方面都在良性发展,而你,存在感和价值感增强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