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茶话会》,又写了两篇读后感。回到第一章《喝水》,甚奇怪,前年写读后感,是从第十八章开始的,为啥?有可能当时对有的章节不甚了了,没咂出滋味来。
车前子的文章不太好懂。如读诗,很多时候靠猜。这跟他的创作理念有关。在接受《文艺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喜欢迷路,我要让文字四面八方,发散流窜。”作者喜欢迷路,读者呢,肯定找不到北。再者,他的文章很“随”,不拘一格,想到啥说啥,有点像读明清笔记。
有人说《茶话会》说的是茶文化,车前子乃茶道高手。我看不见得。有人借酒发挥,车前子酒量多半有限,借茶发挥罢了。
像这篇《喝水》。
我小时候就喜欢喝茶,偷祖母的茶喝。她早晨起床,泡上一杯,我就偷偷喝上几口。祖母发现了,拍我一下,说:“小官吃茶,夜里困不着咯。”
开头说偷祖母的茶喝,不多说,下一段跳到了童年因次日要上学而失眠。祖母常喝绿茶,夏天才换红茶,红茶里还会放几朵玫瑰花,放出一连串的画面:刚开始像浇在白米饭上的苋菜汤,后来颜色萎黄,仿佛桌布上的酱油渍、衣服上的酱油渍——小孩子胸口,总是斑斑驳驳,可以当壁画看。文字果然发散流窜。要迷路了吗?
偶尔偷父亲的茶喝,苦得翻白眼。“小孩子,翻白眼作甚?你又不是八大山人的鱼、八大山人的鸟!”八大山人是谁?不是八个人,是明末著名画家朱耷。朱耷系朱皇帝的后人,对满清不满,所画的鱼和鸟,喜欢在眼睛里留白,翻白眼。这就是车前子,思维天马行空,活蹦乱跳,喝个茶苦的,苦出来个大画家。要迷路了吗?
祖母和父亲喝茶,尽皆日常,没文化,谈不上家学渊源抑或茶香门第。
十四五岁,已有茶瘾,但不懂茶。故意引用一句来历不明的话:“适才饮得佳茗一盏,大是懵懂”。这个可以忽略,出处查不到的。总之是不懂。
茶之高深,已然称之为道,诸多讲究,须学习,不通茶“文化”者定然出乖露丑。刀尔登说茶经,曾嘲讽某些茶道高手,不仅能喝出各种味道,还能喝出茶叶产地的海拔。
车前子说,吃奶不需要学习,生而知之,喝茶需要学习,学而知之,于此知道,吃奶是本能,喝茶是文化,找个识字课本,悬梁刺股,江湖夜雨,囊萤映雪,十年寒窗,画地为牢,走火入魔,好吧,学文化吧。
从“悬梁刺股”到“走火入魔”,文化之病态。过犹不及,这自然是嘲讽。车前子爱留白,此处为一大白。如果说留白就是翻白眼,这便是冲着那些走火入魔者翻白眼了。刀尔登跟车前子是一路真文人,用他那番话来填补这里的白,刚刚好。
来看结尾:
几年下来,居然不知道怎么喝茶,匪夷所思,那就喝水。
不幸我早过吃奶年纪,也只能喝水了。
那就喝水。
呵呵,茶用水泡,什么茶不茶的,不就是喝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