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心理探索时,我看到自己的急,吃饭急,吃不出什么滋味,就是忙着填满肚子,囫囵吞枣,不知滋味。有时候急急地吃了两大碗,竟然没有饱腹感,就这样再好的美于我而言不过是平添二两肉。
杯中窥豹,可见一斑。吃饭的急是局部,拓展开看,做事情也急,就想跨过漫长过程直达那个结果,但潦草的过程往往会造就一个坏结果,而我的容量往往又不能接受一个坏的结果,于是结果之后就是不能坦然,这样我就陷入心平中说的那个“倒霉”。
昨天课后反思,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急”和“快”有什么不同,在我的认知里,我觉得“急”和“快”是一样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慢”是会被优胜劣汰的,所以我不敢慢,害怕被淘汰,所以看到孩子慢会焦虑不堪,不允许他慢。记得老师批评我“静待花开”的育儿模式,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偷懒的孩子最终会变笨”。所以在工作,育儿的路上不能慢。
不能“慢”就要“快”,但事情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不是我能够控制的,不是让他快他就能快起来,既然我控制不了,内心就着急,所以我又觉得“急”就会“快”。
这段时间我觉察到自己的“急”,但我一直认为自己在提高效率呢!昨天百度了,发现“急”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快”是行动和反应速度,是物理现象。急在短时期内可以让人加快速度,但过于急躁会影响效率。
这样我知道了自己越来越急躁的原因之一了,是我的认知存在错觉。就像邢老师说的:转念,转心是需要一个时间,都是一次次,一次次的体会,心中修,事中磨,行中悟。心平的特点是需要从知识,道理变成自己的体会。写完这些松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