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和孩子们开启“拯救颓废寒假 21天告别拖延症”的第一天,这一活动我在正式放假前无意间在“班主任之友”的一篇微信文章中看到的,感觉可操作性还不错,想和孩子们一起尝试,于是与他们分享,并组建了这个“勤劳养成记”的QQ群,群里共有15人。
昨天是28日,离上学的时间也恰好21天。下午六点多,我发布了自己的寒假计划以及拯救行动的简单规则,每天完成自己确定的至少三个任务,每天打卡两次,早上9点-9点半和晚上10点至10点半,早上打卡公布自己当天的任务目标,晚上打卡要汇报自己当天的完成情况。
今早九点,我公布了自己的三个任务后,接着便看到诗欣、晓莹、炜莹、俊贤、名濮来打卡了,原本以为可能没有人参加的,没想到,第一天就有五个孩子和我一起打卡,真高兴。
我的三个任务是:1完成至少一千字的简书记录;2陪小宝至少读半小时的绘本;3完成一个课例。
一大早,我很快完成了陪小宝的读书任务,而且还远不止半小时。
接下来,我要努力完成课例任务,翻开八下课本,浏览完整本书的目录后,接着从头至尾把第一单元的所有文章认真看了一遍,本单元一共有四篇文章,其中第一课和第三课是以前教材出现过的,分别是鲁迅先生的《社戏》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另外两课是新课文,分别是贺敬之的《回延安》和吴伯箫的《灯笼》。
在单元提示中,编者提示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还引导我们要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有非常明确的提点:一是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二是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三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这三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探索,也一直困扰着我。
关于《社戏》,课文主要节选了鲁迅先生少年时代在外祖母家看社戏的一段美好回忆,着重写了两件事——看社戏、偷豆。此篇课文属于小说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此文主要人物是:“我”和双喜,但也有一些次要人物,比如“六一公公”等。
情节按时间顺序的来说,可以分成看社戏前、看社戏中、看社戏后。
对于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这篇节选的文段并不是非常明显。
如果说看社戏是高潮,那看社戏后的偷豆部分更让人觉得是作者着意的重笔。这样一来,就不好从整篇划分情节的各个部分了。
通过搜索,发现“语文湿地”有很多关于《社戏》的研读文章,我着重看了三篇,很受启发。
对于这篇4000多字的长文,如何实现高效学习,我从谭怡老师的《绕不开的社戏》一文中学到了关键词阅读法,还从张爱民老师的《<社戏>——一群孩子的狂欢》一文中学到了他把《社戏》定位成主题型文本,通过四个活动来组织教学。此外,我还从于保东老师的《“社戏”的不好看与写“社戏”文字的耐读》中了解到“叙述语言中的情绪表达”,在于老师的指引下,真正地随着文字去细致看了鲁迅笔下那场不好看的“社戏”,也引发我去思考为何不好看的“社戏”却让鲁迅难以忘怀的原因。
我想,不单纯是鲁迅对少年天真无邪、浪漫纯真生活的留恋与怀念吧!
接下来,我一定要找回删除的部分,好好找寻一下鲁迅写这篇《社戏》的原因吧!
今天过得很充实,带着目标去读书、学习、做事,其实是一种很美好的生活感觉。
今天才是打卡第一天,坚持——21天,我们一定可以做到!加油!为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