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儿子的一个学习快要结营了,老师要求大家完成一篇300字的家书。
因为平时对于写作文很惧怕,他就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才能写到300字呢?老师也给了提示的方向,可以写父母的优点,写写自己的收获等。他说可以写父母优点。于是我就把手机给他让他文字输入。
他一拿到手机就开始讲了,我爸爸的优点是喜欢给小弟弟买零食。当时我听到后觉得奇怪,爸爸的优点怎么是这个了?难道爸爸就没有其他优点吗?养的孩子就不懂一点感恩父母吗?我的大脑开始各种演绎猜想了,越想越感觉不对,于是我就语气很不好的对孩子说,你怎么能这样说爸爸呢?爸爸每天开车送你上学、赚钱供你读书这些都不算吗?因为比较激动讲话声音大。孩子听到后也有点被我吓到了,眼泪咕噜噜的下来了。就是拿手机去房间里录语音。
孩子拿着手机回了房间,我深呼吸了几下在想,刚才讲了一句话,我劈头盖脸的讲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太激动了?于是给爱人发信息说了这件事情、爱人说,他讲得也是对的。每次小弟弟会吵着买零食,想着有些零食也不是很好,就买了一份,在大儿子看来就是买给小儿子一个人了。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允许他表达,我们才能意识到问题所在。
听爱人讲完,我也在想,为什么孩子真实的表达我就有这样的反应呢?想了一会,大概缘由孩子讲得与我心理预期的不一样,这时我没耐心的去倾听,而是引导孩子按照我的预期的想法去思考,套入到我的框架里去。这样一想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虽然嘴巴上讲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可是在遇到一些情况时,自己还是自动反应的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
晚上我翻开了一本《萨提亚沟通》的书籍看,翻看冰山理论。表面的事件只是看得见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冰山也是分层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这几个层级。分析了自己对儿子讲话的指责反应,当我听到孩子讲爸爸的优点是给小弟弟买零食的这句话,我的感受是失落的,观点是孩子怎么不懂得感恩父母?我的期待是孩子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看见父母的付出。我的渴望是自己不被爱了。自我就是我不值得被爱。
当这样分析完之后,我内心一紧,很多时候我的这种指责的反应都是觉得自己不被爱了。比如当爱人给我提个建议,与我预期不符合我就要生气指责。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好像每次大哭都是觉得不被妈妈爱了,为了索取妈妈的爱而去哭,因为妈妈忙而被训斥,妈妈凶完之后又跟我好好讲。当时的我不懂那是爱还是不被爱。等我长大后还是停留在当时的儿童状态里,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指责。虽然头脑层面学习了很多概念,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可是每次都做不到。书里说我们学习的概念或者自己当下知道的就是冰上的观点或者是期待,并没有联结到我们内心的渴望。渴望被视为构建生命的基础,可以激活生命的巨大能量。与渴望联结,即通过行动、语言等互动,接通生命中的渴望,从而启动人自身的能量。这应该是当下很多人说的每个人本自具足。
在接下来的一周,我刻意的去觉察自己是否耐心的倾听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是否是温柔的指正。经历后输出觉察日记,看见自己内心的渴望,从深层次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