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个同行聊天,她说现在挺怕学生的,尤其怕那些调皮捣蛋、家长十分宠溺、让自己手足无措的学生。她说:“”你挺好的,连某安丰都不再对你发脾气,还愿意听你的话。”
“某安丰”是我们俩共同的学生。她教三年级,我教的是四年级。这孩子曾经把身为老师的朋友气得哭笑不得。到了我们班上以后,其他两科老师的话都不太听,偏偏对我还有点信任,愿意跟我说话,答应我的要求。
回想这些年,这也许已成为我教学生涯的一个特点——让学困生有几分相信和信任,愿意与我交流。
工作27年了。遇到的学困生无数,接受慢的、生活中缺少爱的、老师们多放弃的……各种情况都有,还包括身体残疾的。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些孩子我是有要求的,有期待的。无论他们学习怎样,都应该有要求,被期待。如果一个人接受不到别人的期待,心中也就会失去希望的灯吧?
眼下的班级同样有三四个学困生,能力很弱,基础很差。可这又怎么样呢?对孩子的家长来说,抚养这样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付出的是同样的心血,怀的是同样的希望。他们也希望孩子被老师重视,也希望孩子有进步。所以我没有语言上的歧视,更没有行为上的歧视。只会给他们多辅导一点,多鼓励一点。
或许作为一个原生家庭中有不幸孩子的成员来说,看到的是家人的不易,是孩子自身的不易。弱势的孩子能好好的活着,能健康的长大,能身心不走歪路这样就挺好。在学校在班级这样一个大环境里,他们或许学到的知识不会很多,但他们同样能学到与人交往的本领,学到身处集体的本领,也学到自律自管的本领。学习不是学校的全部,对每一个孩子来说真的要求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