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卷第一百零二,晋纪二十四(公元369年—370年,共2年)
【原文】
海西公下
太和四年(己巳,公元369年)
春三月,大司马温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初,愔在北府,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而愔暗于事机,乃遗温笺,欲共奖王室,请督所部出河上。愔子超为温参军,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愔笺,自陈非将帅才,不堪军旅,老病,乞闲地自养,劝温并领己所统。温得笺大喜,即转愔冠军将军、会稽内史。温自领徐、兖二州刺史。
夏四月庚戌,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
甲子,燕主暐立皇后可足浑氏,太后从弟尚书令豫章公翼之女也。
大司马温自兖州伐燕。郗超曰:“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温不从。
六月辛丑,温至金乡,天旱,水道绝,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钜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虎生,宝之子也。
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
郗超曰:“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邺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
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欲城邺而守之,则当此盛夏,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虽如赊迟,然期于成功而已。
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温又不从。
温遣建威将军檀玄攻湖陆,拔之,获燕宁东将军慕容忠。燕主暐以下邳王厉为征讨大都督,帅步骑二万逆战于黄墟,厉兵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举郡来降。前锋邓遐、朱序败燕将傅颜于林渚。暐复遣乐安王臧统诸军拒温,臧不能抗,乃遣散骑常侍李凤求救于秦。
秋七月,温屯武阳,燕故兖州刺史孙元帅其族党起兵应温。温至枋头,暐及太傅评大惧,谋奔和龙。
吴王垂曰:“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
暐乃以垂代乐安王臧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帅征南将军范阳王德等众五万以拒温。垂表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皆从军。胤,钟之子;孚,放之子也。
王夫之曰:「胤曰:『晋之廷臣,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史不著乖阻之实,而以孙盛阳秋直书其败观之,则温之败,晋臣所深喜而乐道之者也。」
暐又遣散骑侍郎乐嵩请救于秦,许赂以虎牢以西之地。秦王坚引群臣议于东堂,皆曰:“昔桓温伐我,至灞上,燕不救我。今温伐燕,我何救焉!且燕不称藩于我,我何为救之!”
王猛密言于坚曰:“燕虽强大,慕容评非温敌也。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崤、渑,则陛下大事去矣。今不如与燕合兵以退温。温退,燕亦病矣,然后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坚从之。
八月,遣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帅步骑二万以救燕,出自洛阳,军至颍川。又遣散骑侍郎姜抚报使于燕。以王猛为尚书令。
太子太傅封孚问于申胤曰:“温众强士整,乘流直进,今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未见克殄之理,事将何如?”
胤曰:“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又,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情见势屈,必不战自败,此自然之数。”
温以燕降人段思为向导,悉罗腾与温战,生擒思。温使故赵将李述徇赵、魏,腾又与虎贲中郎将染干津击斩之,温军夺气。
初,温使豫州刺史袁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真克谯、梁而不能开石门,水运路塞。
九月,燕范阳王德帅骑一万,兰台侍御史刘当帅骑五千屯石门,豫州刺史李邽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当,佩之子也。
德使将军慕容宙帅骑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遇。宙曰:“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宜设饵以钓之。”乃使二百骑挑战,分余骑为三伏。挑战者兵未交而走,晋兵追之。宙帅伏以击之,晋兵死者甚众。
温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丙申,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以毛虎生督东燕等四郡诸军事,领东燕太守。
温自东燕出仓垣,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燕之诸将争欲追之,吴王垂曰:“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
乃帅八千骑徐行蹑其后。温果兼道而进。数日,垂告诸将曰:“温可击矣。”乃急追之,及温于襄邑。范阳王德先帅劲骑四千伏于襄邑东涧中,与垂夹击温,大破之,斩首三万级。秦苟池邀击温于谯,又破之,死者复以万计。孙元遂据武阳以拒燕,燕左卫将军孟高讨擒之。
冬十月己巳,大司马温收散卒,屯于山阳。温深耻丧败,乃归罪于袁真,奏免真为庶人。又免冠军将军邓遐官。真以温诬己,不服,表温罪状,朝廷不报。真遂据寿春叛,降燕,且请救,亦遣使如秦。温以毛虎生领淮南太守,守历阳。
【原文华译】
海西公下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1 春,三月,大司马桓温请与徐州、兖州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一起出兵伐燕。当初,郗愔在北府(京口),桓温常说:“京口酒可以喝,兵可以用。”非常不愿意郗愔在这个位置;
而郗愔不识时务,还写信给桓温,说要同心协力,拥护王室,自愿率所部出师向黄河挺进。郗愔的儿子郗超在桓温幕府为参军,取来父亲的信,看后撕毁,以郗愔名义重写了一封,自称不是将帅之才,不堪军旅之任,又老病,乞求给一个闲职养老,劝桓温一并统领自己的部队。桓温得信大喜,即刻调任郗愔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自己兼领徐州、兖州二州刺史。
夏,四月一日,桓温率步骑兵五万人从姑孰出兵北伐。
2 四月十五日,燕主慕容暐立可足浑氏为皇后,皇后是太后的堂弟、尚书令、豫章公可足浑翼的女儿。
3 大司马桓温从兖州出兵伐燕。郗超说:“道路遥远,汴水又浅,恐怕漕运难通。”桓温不听。
六月辛丑(本月无此日),桓温到了金乡,天旱,水道断绝。桓温派冠军将军毛虎生在巨野开凿运河三百里,引汶水与清水相连接。毛虎生,是毛宝之子。
桓温率领水军从清水进入黄河,舳舻连绵数百里。
郗超说:“从清水进入黄河,运输困难。如果敌寇拒绝接战,运道断绝,抢掠敌人物资,又抢不到,就危险了。不如全军直扑邺城,敌人畏惧明公威名,必定望风逃溃,向北逃回辽东、碣石。
如果他们能出城作战,则事情可以立即解决。如果他们要坚守邺城,则当此盛夏,虽然难以攻下,但城外百姓,全都会归附官军,易水以南,必定高举双手,愿为国家效命。如果明公认为这个计划太过轻率,胜负难料,一定要取持重之计,则不如顿兵于黄河、济水之间,控制漕运,等资储充备,到明年夏天再进兵。这样虽然时间迟了,但是可以保障成功。
如果舍此二策不用,而连军北上,进不能速决,退必然狼狈。贼军因此形势,拖延时间,渐渐到了秋冬季节,水位下降,舟船不便。况且北方寒冷较早,三军有皮衣的太少,恐怕到时候所担忧的,就不只是没有粮食了。”桓温又不听。
桓温派建威将军檀玄攻打湖陆,攻陷,俘虏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前燕主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率步骑兵二万人逆战于黄墟,慕容厉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献出高平郡,向晋军投降。前锋邓遐、朱序击败燕将傅颜于林渚。慕容暐再派乐安王慕容臧率诸军拒战桓温,慕容臧不能抵抗。慕容暐于是派遣散骑常侍李凤求救于前秦。
秋,七月,桓温屯驻武阳,前燕过去的兖州刺史孙元率其宗族党羽起兵响应桓温。桓温到了枋头,慕容暐及太傅慕容评大惧,准备逃回故都和龙(龙城)。
吴王慕容垂说:“臣请出击,如果不能取胜,再走不晚。”
慕容暐于是任命慕容垂替代乐安王慕容臧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率征南将军范阳王慕容德等五万人以抵御桓温。慕容垂上表举荐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等随军而行。申胤,是申钟之子;封孚,是封放之子。
慕容暐又派散骑侍郎乐嵩请救于前秦,许诺割让虎牢关以西土地。秦王苻坚请群臣议于东堂,都说:“当初桓温攻击我国,到了灞上,燕国不救我。如今桓温伐燕,我们为什么要救他!况且燕国又不是我们的藩国,我们有什么义务救他呢!”
王猛秘密对苻坚说:“燕国虽然强大,但慕容评不是桓温的对手。如果桓温取得山东,进屯洛邑,尽收幽州、冀州之兵,获得并州、豫州的粮食,再观兵于崤山、渑池,则陛下大事去矣。今不如与燕国合兵以击退桓温;桓温退走,燕国也疲惫了,然后我军乘其弊而攻取燕,这不是上计吗?”苻坚听从。
八月,苻坚派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步骑兵二万以救燕,从洛阳出发,进军到了颍川;又派散骑侍郎姜抚出使,向燕国报告。任命王猛为尚书令。
前燕太子太傅封孚问申胤说:“桓温兵强士整,乘流直进,而如今大军只是在高高的河岸上来回逡巡,兵不接刃,看不出来他有什么殄灭我国的道理,事态将如何发展?”
申胤说:“以桓温今日声势,表面上看似乎能有所作为。但是在我看来,必定不能成功。为什么呢?晋室衰弱,桓温专制其国,晋国朝臣未必都与他同心。所以桓温得志,是众人所不愿看到的,必定会使绊子,让他败事。又,桓温骄傲,仗恃人多,不善于应变。大军深入,又有可乘之机,他却反而逍遥于中流,不出击争取胜利,希望靠持久对峙,坐取全胜。如果粮食物资供应不上,情势逆转,必定不战自败,这是自然之数。”
桓温以前燕降人段思为向导,前燕尚书郎悉罗腾与桓温交战,生擒段思。桓温派故赵将李述带兵巡行过去的赵、魏地区,悉罗腾又与虎贲中郎将染干津击斩李述,桓温军队士气受挫。
当初,桓温派豫州刺史袁真攻打谯郡、梁国,开石门以通水运,袁真攻克谯郡、梁国,但是不能打开石门,水运路塞。
九月,前燕范阳王慕容德率骑兵一万、兰台侍御史刘当率骑兵五千屯驻石门,豫州刺史李邽率州兵五千人截断桓温粮道。刘当,是刘佩之子。慕容德派将军慕容宙率骑兵一千为前锋,与晋兵遭遇。慕容宙说:“晋人轻捷,与敌人面对面冲杀,他们胆怯,而敌军撤退,他们追击的勇气就上来了,应该设饵以钓之。”
于是派二百骑兵挑战,另外八百骑分三处埋伏。挑战者还未交兵,就转身退走,晋兵追击;慕容宙率伏兵起而击之,晋兵死者甚众。
桓温交战屡屡失利,粮食储备又已空竭,再接到秦兵将至的消息。九月十九日,桓温焚烧舟船,抛弃辎重、铠甲、武器,从陆路奔还。任命毛虎生督东燕等四郡诸军事,兼领东燕太守。
桓温自东燕到仓垣,沿途开凿水井取水,行军七百余里。前燕诸将争着要追击,吴王慕容垂说:“不可。桓温初退惶恐,必定严设警备,简选精锐为殿后,我军追击,未必能得手,不如缓一缓。等他庆幸我军没有去追,必定昼夜疾趋;再等他士众力尽气衰,然后攻击,则攻无不克。”
于是率八千骑兵慢慢跟在后面。桓温果然兼道而进。过了数日,慕容垂对诸将说:“桓温可击矣。”于是急追,在襄邑追上桓温。范阳王慕容德先率劲骑四千人,埋伏于襄邑东涧中,与慕容垂夹击桓温,大破之,斩首三万级。前秦将领苟池在谯郡邀击桓温,又破之,死者数以万计。
前燕故兖州刺史孙元据守武阳以拒燕,前燕左卫将军孟高讨伐,生擒孙元。
冬,十月二十二日,大司马桓温收拾残卒,屯驻于山阳。桓温深以丧败为耻,于是归罪于袁真(指控他不能凿开石门,导致军粮不继),上奏免袁真为庶人;又将冠军将军邓遐免官。袁真认为桓温诬陷自己,不服,上表指控桓温罪状,朝廷不予回复。袁真于是据寿春叛变,降燕,并且向前燕请救兵,也遣使入前秦。
桓温任命毛虎生兼领淮南太守,镇守历阳。
----------------
【王夫之曰】
桓温伐燕,大败于枋头,申胤的预料应验了:“晋之廷臣,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们怎样阻拦,但是,晋朝君臣,对桓温之败喜闻乐见是一定的了。
桓温如果灭了燕国,他就一定要篡位吗?为君为相者,首先应该是自己自重,能得到人望所归,尽道以得民,推诚以得士。对桓温以礼相待,也能以道驾驭,静正而不惊,建威以自固,桓温又怎能作恶逞志而不惧天下之公讨呢?他一定要有战功才能篡位吗?王莽、萧道成没有毫发之功勋,不是照样取大宝如拾草芥?
庸主陋臣,就像婴儿保护他的食物,防备的都是自己兄弟姐妹。他们还能安于其位,有所作为吗?既授兵权给桓温,又希望他失败,桓温怨恨既深,对朝廷也更加轻视。如果不是他死得早,恐怕真就篡位了。
【学以致用】
几点思考
01,要清楚自己的实力结构,甚至要了解自己的行为属性,也就是优劣势
桓温灭了成国,功劳很大,但同时也遭到了朝廷以及其他对手的对抗,
前者是敌我矛盾,只要敌人犯的错误更多,自己一方胜利的机会很大
后者是内部矛盾,这个矛盾更残酷更凶些,这个矛盾不解决好,想外出远征,很难
凡是在一线作战过的人或许有感触,一旦公司产生内耗,你在前方就打不好仗了,因为不得不分心来处理内部的事情
02, 桓温之前北伐前秦,现在北伐前燕,都是在粮食供给上出了问题,他为什么没有总结呢?还是他根本就没想过要总結?
就像企業經营一樣,首要問題是確保資金充足,没有资金,工资房租都发不出了,还怎么经营?
03,我们注意申胤这段话,
“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
这是桓温没有处理好的矛盾,其实他也没办法处理,只要他有异志,或者朝廷以为他有异志,这个矛盾就会一直在
同时,这又有一个人性问题:
两国交兵,最巴不得你打败仗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
看你失败,看你倒台的人多的很
这种情况你能怎么办呢?
04,王夫之先生说了一个点,很多领导人其实很难做得到
为君为相者,首先应该是自己自重,能得到人望所归,尽道以得民,推诚以得士。对桓温以礼相待,也能以道驾驭,静正而不惊,建威以自固,桓温又怎能作恶逞志而不惧天下之公讨呢?
这得需要什么样品质的老大才能做得到?
最起码在遵义会议之前的所有领导人(包括临时领导人),都做不到,唯有教员做得到
以现代企业领导来讲,或许任正非,于东来这样的领导能做得到这一点
但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就很难了
可能我见识少了,但是我接触过的,总感觉那种“精神穹宇”差点火候。
就好像真正一切以国家人们的利益为标准的君王,有几个呢?反正从“通鉴”开篇到现在,没几个是这样的,都是先家后国。
企业里面,真正做到与员工形成利益,荣誉,使命共同体的有几个?在创业初期有这种理念也这么行动的就更少了。
所以王夫之先生的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但做起来不容易。
05,对于桓温这种位置的人来讲,按原则办事比“见机办事”要好的多。
所谓以正合,以奇胜,
所以得多思考哪些是“正”。怎么按照“正”的大道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