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韩-亲子“晓”事一桩分享:乖孩子与熊孩子】20191025
“听话”、“懂事”、“乖”,还仍然是家长、周围大人们,尤其我们上一代的长辈们对孩子的最高赞誉吗?
前几天的晚上,四岁半的儿子跟爷爷奶奶通电话,奶奶问孙子:你有没有听话啊?有没有乖啊?
儿子反问:什么?似乎没听懂。
奶奶又问:有没有听爸爸的话呀?
儿子“嗯”了一声(似懂非懂)。
于是奶奶马上说:你真棒!你怎么那么好玩啊?嗯?你怎么那么好玩啊?
儿子嘟囔着“什么?”后,不再答话。我猜或许被奶奶的“真棒”和“怎么那么好玩?”的问题难住了,他的小脑瓜里可能在想“我不是玩具啊,哪里好玩了呢?”。哈哈。
看孙子不再回应什么......奶奶就以"要听话哦"的叮嘱结束了通话,儿子说了声“再见,奶奶”。
之后,我没有再提及奶奶说的话给儿子听。我理解奶奶希望孙子不打扰爸爸妈妈做事;不在地上爬搞脏衣裤增加大人的家务量;不要哭闹令大人烦躁;大人说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长辈的那个年代是需要我们做儿女"乖"的年代,因为他们忙于生计,要干体力活,要解决家人的温饱问题,处于最底层的生理安全物质需求层次,所以他们无法把更多的关注和精力留给孩子。但在当代完全不同了,孩子们处于物质过剩的小康甚至富裕年代,需要更多的情感、尊重以及生命力层次的满足。所以我很注重孩子的感受和切身体验。于是我后面赶紧把长辈的意思简化为一句话告诉儿子:爷爷奶奶想你了!反而这让儿子深有体会,也会说“我也想爷爷和奶奶了!”。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会有意无意地用“乖”“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因为我们在那个年代自己曾经也是这样被自己的父母衡量着。
很多心理分析师、治疗师都有这样的结论: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小时候表现得越逆反、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我深信这一点,所以我不会去试图培养一个乖孩子,乖孩子凡事会去问妈妈,在妈妈的监督与允许之下小心翼翼地做事,生怕被妈妈说不乖而不爱他了。我要努力养育一个内在很有力量,有主见,外在阳光,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有创意的熊孩子。
前天晚上入睡前儿子的表达让我想起就会笑。当晚儿子由于和爸爸饭后出去疯玩,回家比原订的时间迟了20分钟,导致他上床入睡已近21:00,那时还要让我给他讲闪电麦昆书上的故事。
我说:哦,现在21:00了,是关灯睡觉的时间了。
儿子马上说:不行,我不喜欢妈妈了。
我:哦,你不喜欢妈妈不给你讲故事就关灯睡觉是吗?
儿子:嗯,哼,我要把你扔到可回收垃圾桶。
我:啊,看来你生气了,那为什么是可回收?
儿子:因为我要把你组成一个新的妈妈!
我:哦?新的妈妈那是怎样的?
儿子:新的妈妈就是会给我讲故事,是我喜欢的妈妈了,不然,就是旧的妈妈!我要让旧的妈妈在垃圾桶里想怎么样有点晚还可以给我讲故事!
我被儿子逗乐了:哦,你是这样想的,好有创意,妈妈收到你的想法了,但要睡觉了。
我边先躺好边继续说:我们先把灯关了,来,躺下来,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
儿子有点无耐地一边“哼”一边倒下。
于是灯关了,儿子躺下来,我问儿子:你现在是想听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还是你小时候的?
结果儿子说:我要听姐姐小时候的故事。
如愿以偿后,安然睡去。
在这个过程里,我听到孩子很有创意地表达他的不满,并且在选择听什么故事时有自己的主见,同时,我也温和地坚持了关灯原则,顺利让儿子过渡到入睡。这里结果上看还是让孩子听了大人的话,但在这个过程里,我及时聆听孩子,并且欣赏他的创意,同时给他选择,让他在心理上得到被看到,被尊重,被爱的感受,他就没有带着不满和难过入睡,而是开心和满足地睡去,他的状态是自然呈现。
哇哦,这个要把妈妈扔到可回收垃圾桶的熊孩子多少可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