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早已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教学模式,它的弊端显而易见,老师成为课堂权威者,学生缺乏自主有效的深入思考。这种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占用了老师过多的课余时间,更让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对于穷苦孩子来说,读书可能是改变既定命运的唯一机会,但我们现存的普遍形态,真的会帮助他们实现逆风翻盘吗?有多少人想过,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关于学生的一切工作,不单单是一份薪酬,更多的是社会大众对于我们的肯定和信任,当家长愿意把孩子交给学校时,他们也便把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托付给了我们。
很多时候,聪慧的孩子享受着各项优质待遇,而愚笨的孩子却独经受着我们的不悦与责骂。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拥有一个快乐且趣味的童年。可是,当他们进入学校后,得到的是一次次冷落与无视。
如果以教学成果论,那大多数学生不必读书;如果以教育成长论,每个人都将服务于这个社会。从事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社会欢迎的是有能力的人,生活接纳的是有素养的人,又有谁会在乎你曾经考过多少个100分。
从教师主宰讲台,到学生共享课堂,我们需要放弃的恰恰是引以为傲的威严与尊贵。作为教师,不仅要耕好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还要扩大彼此的知识边界,统整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链接。只有唤醒学生心中的求学欲望,才能获悉教育的源泉,打通闭塞的信息传输。
生活即教育,只有经历生死考验的人才会无惧挫折;只有经受艰难困苦的人才能品尝幸福。我们的教育,是在安逸的教室中进行,没有真正地走进生活,没有真诚地敬畏生命。我们为优异而自豪,也为善良而感动,每一张笑脸都曾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互联网时代,使获取知识不再是奢侈的梦想。借助强大的资源与工具,我们把很多美好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如果真想改变,没有哪个冬天不会过去,胜利的田野百花齐放,它们总能体会到自由生长的乐趣。那些不被人重视的岁月,不正是U型理论中的峡谷心态吗?
到那时,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教练。我们要多去发现学生潜在的积极因子,在自主学习的驱使下助长其独特的优势,而不是时刻纠结于他们的短板。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与决定权。
每个时代,总有人不知疲倦地去战斗,担忧与怀疑无时不想打垮我们。用拆解的学科知识组建应对未来的基础能力,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诊疗教学设计中残存的漏洞,在小组合作与沟通下搭建项目式学习的课程体系。
教育,不是点对面的教条,而是穿插各科知识,融入生活气息的滚动链条。教条使记忆逐渐趋于死板,限制了机灵好动的思维;而链条使孩子的人生被赋能,激发由内而外的自驱力,如同活水源头,源源不断地提升他们对未来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