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稍纵即逝,2023年的第一周就这样悄悄过去了。每个辞旧迎新的节点,都有一种新世界即将打开的错感觉,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不仅希望新的一年里岁月和生活可以对自己温柔一点,也希望新年里的自己更加靠近理想中的自己。可是想想每年空空如也的年终总结,不得不用“flag就是用来倒”的自嘲来掩饰尴尬,同时也默默谴责自己,我真的是太不自律了。
曾经我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意志力的人,常年被批评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徒,从小到大特别善于做各类长期计划,但是几乎没有完全落实过。但看完《福格行为模型》一书,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福格行为模型》一书的作者打破了我们日常认为的能否坚持某种行为考验的是和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以及意志力的观念,提出了一个新公式B=MAP(行为=动机*能力*提示)。作者认为,一个行为成功发生,需要行为人有足够的动机去执行,同时这个行为要在行为人的能力范围之内,还需要有效的提示。缺少任何一个项,行为可能就不会成功发生。
一、动机
没有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如果我们不愿意采取某种行为,那我们会想法设法避免某种行为发生。一个不想运动的人会找出各种借口来逃避运动,一个不想上课的人也会找到各种机会逃课,一个不想不吃零食的人会想尽各种办法囤积零食。但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且波动的,仅靠动机是脆弱的。我想要获得努力奋斗后成功的成就感和实实在在的好处,可是我也想要睡到日上三竿的闲散,我想要有漂亮的马甲线,可是我也想要吃火锅奶茶和蛋糕……人的欲望是多元的,所以人的动机也是多样的。人性就是既要、又要、还要。所以仅靠动机是靠不住。
而且人的动机不是始终保持固定值的,它会随着外界刺激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成波动状体。我们会在看到别人的成功故事或受到某种激励或打击时激发强烈的成就动机,因此开始奋发图强,但是当这种外界刺激消失,时间拉长,我们的动机会逐渐趋向平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间歇性踌躇满志”现象。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动机,不同动机之间引发的行为可能是冲突的,同样的动机在不同的时间点会呈现不同的强度,所以我们不可能只依靠动机来指引我们的行为。
二、能力
近几年较流行一个概念叫“微习惯”。这强调我们的行为要在我们的行动能力范围内。有一个梗叫“先定一个小目标,挣一个亿。”如果我真的以此为小目标去设计我的行动,那我肯定行动还没设计完就选择放弃了。因为这个目标明显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同理,我们也不可能给自己设定一个每天学习24小时的目标,因为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迷失,只关注计划书是否精彩,目标是否宏伟,却忘了这样的计划是否符合我们的行动能力。超出行动能力的计划必然导致失败。
三、提示
提示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各类互联网产品使用得淋漓尽致了。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会有提示功能,他们会给我们发通知,会有信息更新的小红点,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通知我们有新信息。这样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启动查看的行动。但我们在做行动计划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给自己一个行动提醒,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逐渐遗忘了我们的行动计划,直至某天忽然想起,只得心如死灰地宣布计划失败。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拖延症,所谓的拖延症往往是因为动机不足或者内心深处认为还有足够的时间来采取行动。当时他举例说,如果被告诉下楼就可以领取5000万的奖金,人们一秒都不会拖延的。从福格行为模型的公式来解读,5000万奖金的刺激可以产生足够的动机,但如果领取奖金的方式是要从20楼一跃而下,那么人们也会却步。如果人们遗忘了这个信息,也不会下楼。
在观念方面,这本书打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错误观念,帮助我们找回了新年立flag的自信,那就是倒了flag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意志力或自律能力差,而是落实flag的计划本身不够科学,这导致了我们无法按照期待采取行动从而实现目标。
所以你准备好了立下新年flag了吗?来写一个吧。
至于如何使用B=MAP公式立一个科学合理的flag,就让我们下周再细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