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深圳天气炎热,如果不开空调,动一下便是浑身冒汗。很多人开始喊热得不行了,我觉得还是属于能够容忍的范围,因为我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几大火炉之一的城市,从小经历夏热冬冷的历练,这点炎热已不算什么。
深圳这种桑拿天气,早晚还是比较凉快的,即使最热的中午和下午也不过最高摄氏38度左右,而我老家的火炉城市,夏天是最高温度可以达到摄氏40度以上。
记得小时候在最热的夏天,柏油路会被晒化,汽车驶过马路会在柏油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印,人走在柏油路上,凉鞋经常粘在柏油上提不起来,柏油路上一串串深深的鞋印,鞋子上粘着黑乎乎的柏油。
70年代的我们还是上小学的孩子,那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我们是用各种扇子纳凉。那时最好用的扇子是一种植物做成的蒲扇,孩子拿着它感到很沉重,大人拿着它为我们这些孩子扇风,我们会感觉凉风习习很是舒服,还可以用它轻轻拍打身体赶走蚊虫。蒲扇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纳凉驱蚊神器。
那个用扇子纳凉的年代,酷暑季节是无法在家中睡觉的,旁晚时分每家每户都将自家的竹床搬到室外睡觉。大人的竹床是宽1米多点长近2米的用竹子制成的床,孩子的竹床只有大人的大概三分之二大,竹床很轻便容易搬动。竹床是用久了用旧了变成棕红色的那种才更凉爽,如果是新买来的黄色或者翠绿色的则没有旧的舒服和凉爽。新的竹床需要用开水和凉水反复洗几次后,睡起来才舒服些。夏天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竹床,家里条件差一点,孩子多一点的人家,会将竹席铺在水泥地上,几个孩子一起睡。
夏季纳凉已经成为我们火炉城市的那个年代的一道风景线,邻居们一起纳凉、聊天、睡觉,那时的小孩子都喜欢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听大孩子讲恐怖的鬼故事,又好奇又害怕。
到80年代很多家庭已经有了电扇,便没有多少人在外面睡觉了。83年我上大学,炎热的夏季学校里没有电扇,也没有竹床,睡的是普通的木板床,上面铺一张草编的席子,感觉床板和草席都是发烫的,还好从家里带了一把蒲扇,勉强渡夏。热的时候,我就想家里的竹床,想着妈妈给我用蒲扇扇风,想着丝丝凉意徐徐扑面,心渐渐静下来,真的感到凉快起来,“心静自然凉”确实不虚、真实无比。好在最热的时候,我们都在家里睡竹床过暑假。
如今在深圳夏天再热也热不过家乡,况且现在有空调,不用睡竹床,竹席和草席都不用,直接在席梦思上铺上棉质的床单,开着空调或者电扇即可,再热也热不过家乡的火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