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一首不知名的曲子,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师襄子都会来看孔子的学习情况,看到孔子进步飞快,师襄子三次要教他新曲子时,孔子分别以自己还没掌握弹奏技巧、领会曲子意境、不了解作者为由想继续研究老曲子。师襄子同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再次见面时孔子告诉师襄子:“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很是激动,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真不愧为万事师表,单从学琴上的触类旁通、没完全掌握一首曲子不学习下一首就可以窥见一斑。同时从孔子和师襄子的对话中,也可以窥见孔子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
1、不惧权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虽然师襄子是当时的乐坛泰斗,孔子并没有因为他头上的光环而影响自己的判断,知道自己需要怎样学琴。所以在一首曲子自己还没研究透彻的时候,他没有学习新的,而是和这首老曲子死磕,最后终于可以听懂曲子的意境。
2、超强的学习力、能耐得住寂寞、有钻研精神:孔子的学琴方法看似慢,实则快。不学透一首曲子,不去学下一首。也与中庸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翻译过来也就是:有未学的东西,要学会,没学会是绝不放弃的。有不懂的,必须问明白,问了还不晓得,也是不会舍弃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罢休。有未辨别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也绝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样要切实奉行,行不切实也不放弃。他人学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学百次而后成。他人学十次则能,我不妨千次而后成。真能如此去修学,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睿智,虽然柔弱也能自强自立。
这种沉浸式学习方法,不仅帮助孔子熟悉乐曲的形式、掌握弹奏的技巧,还帮助他理解了曲子的意境。这对他日后的创作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这样的学习他已经可以完全将乐曲融化于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而如果他在一开始就只是听从师襄子的话,第一次就学习新曲子了,那他最多是会弹更多的曲子,但只是浮于表面,更没有后来的悟透曲子意境了。
其实这样的练习方法也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练习口语,准备竞选助教的日子。那时我们需要考核一篇文章:《How to speak perfect English》的背诵以及发音,那时感觉自己真的是拼了,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背诵文章,一遍一遍地听音频模仿发音,当时的口语水平真的是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