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里一段有趣的对话。同学A:早知道挂科这么麻烦,当初就该好好学习的!
同学B:这句话我也想说,早知道考研这么麻烦,当初就应该好好学习,不挂科我就能保研了!
同学A:哇,这么厉害,不挂科就能保研。同学B:我们班保研的那个都直博了,当初就应该好好学习!
那个同学说,不是我有多厉害,我只是保持了高中的状态,是你们堕落了而已。
同学A:哎,真是惭愧啊……从大一大二的贪玩,到大三的懵懵懂懂,再到大四的心慌和焦虑,很多人一路走来,最后的艰辛,往往都源自过去的舒适和懒散。
我想起自己刚毕业的时候,进了一家外企,非常舒适,每天干的都是重复的事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一开始也是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没有压力,非常惬意,身边的同事也都安于现状,平易近人。直到过了两三年,公司开始裁人,我才听说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
这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工作了几年,好像还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代码写得不怎么样,连系统的工作流程都没有掌握。
我有点慌了,开始反省自己过去的种种得过且过。那是一段对我来说异常艰难的日子——每天完成日常工作之后,我就开始加班加点地给自己补课,怎么编写测试用例,怎么搭建测试框架,怎么完善工作流程,过去两三年该做的事情,该积累的东西,我紧急慢赶地想要在半年内完成。
最后,在公司不再和我续约的时候,我拿到了一笔赔偿金,同时也跳到了一家更好的公司。看似一次完美的自我救赎,却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所有你现在的艰辛,其实都是在为过去的安逸买单。
如果我从一开始就认真工作,循序渐进地积累能力,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地走捷径,那我现在取得的成绩肯定可以更好。
所有当下的安逸和懒散,都潜伏着未来可能的艰难和痛苦。
你现在在学习上偷懒,肯定不曾料到以后得为补考付出更大的心力;
你现在在职场上得过且过,肯定不曾想过五年十年之后自己得为找一份温饱的工作而四处奔波。
这就像你跟银行借了一大笔钱去逍遥自在,却要花很多很多年去把这笔债还清。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人们往往总会选择最容易的路,直到一步步把自己逼到无路可走。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浮躁散漫的大学时光里保持高中努力拼搏的状态,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而不自知?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职场上独当一面不断精进,而有的人却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
是什么在驱动着那些从容厉害的人不安于当前的享受,而愿意踏出舒适区,挑战自己的惰性呢?
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里,我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朋友最近回了一次老家,见了几个老同学,还特别去看望了高中时候的班主任。
那位班主任是一个很有修养的知识分子,跟朋友说起她的女儿在香港大学刚读完了博士后,现在正准备进入一家全球性科研机构做自己喜欢的课题研究。
朋友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很感慨,自己毕业之后就没有想过学习的事情了,而别人在二十来岁的年纪就已经读完了博士后,而现在依然热爱学习。
后来在跟老师的交流中,她发现,人与人之间生活状态的差别,其实来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目标。
当一个小孩在中学努力奋斗的时候,他会问父母:“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不那么努力了?”很多父母的答案是——“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父母给出的答案都是这种,所以我们从小就种下了一个简单而肤浅的目标——「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之后的目标呢?没有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考上大学之后就松懈了,整个人像是脱了缰的野马,逃出笼子放飞的小鸟,撒了欢地放纵,享受,因为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那位老师和其他父母很不一样,她给她女儿的答案是——「终身学习」,也就是说,你的努力你的奋斗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一种人生的习惯,而不是达到了一个目标之后你就可以一劳永逸,停止不前。
这就是朋友老师的女儿能够不断地取得优异成绩的秘密,她不仅仅拥有「考上大学」这一个目标,而是有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大学毕业之后去留学,留学之后读博,读博之后去做研究,这些目标为她持续的努力奋斗赋予了意义和理由,最终让她能够跨越很多人画地为牢的舒适区。
给自己的人生持续地设立新的目标,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可我们很多人却做不到。
有的人太懒惰,不愿意思考自己的未来,有的人期待别人给自己目标,就像当年父母督促我们考上大学一样。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容易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也容易让我们在本该努力的年纪安于舒适,不思进取。
而当你有了一个目标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每天的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你就有了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动力。
所以你要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设置新的目标,你可以看看周围优秀的人,他们在追求什么,同时,也要扪心自问,自己想要什么,尽可能想得长远一点,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你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做什么样的事情,过什么样的生活?
大多数人为了当下的舒适安逸逃避思考,却不料未来的艰辛总会给予他们沉重的回击。很多时候,每个人心底都要有一束光,持续地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