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认知心理学一句话精简是:提升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更高维度的认知科学就是:人类智慧的通道。认知科学下属六大门类的学习都殊途同归的指向人类终极追求:智慧。
自从开始了解学习认知科学以来,真的就是每天都在刷新认知,虽然还不至于动摇已经经过千锤百炼的价值体系,某些程度上还从科学途径找到了验证,比方说“成长为乐”就是“自我决定论”,除核心体系外,其余统统日知日新,倒是符合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古训,这都是拜以前敬而远之的科学训练所赐,从这个角度来看,成长最高效的途径就是要突破原先的认知界限,挑战自己害怕的东西。
有了对认知科学的了解,再看芒格的格栅理论就明白光是知识广博远远不够,必须文理兼修,跨界学习可不仅仅是跨学科,真正要求的是跨思维,文科体系之下的历史、政治、文学等只要是属于一脉思维就算不得跨界,只有文理思维相互印证,文之博大、理之缜密,才能最终融汇成智慧,这才是芒格给出200多个知识模型的意义所在,而不是我自以为的既定思维下的广博。
科学最大的特征是逻辑严密、丝丝入扣,用实验、推理、论证找到内里的规律,我自己开始科学训练这一个多月,用一句最直白的话概括就是:凡事都有套路。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总是有相应的科学方法,比方说“刻意练习”,就是瑞典科学家Anders Ericssion的主要成果之一,强调的是走出舒适区,进行有难度的反复练习。
就以芒格总结出的人类最实用、最有效的200多个高阶模型为例,按照之前文章提过的从知识源头学习,每个模型被引用次数最多的50篇论文,从来龙去脉到内隐知识掌握80%精华,就按每篇论文5小时学习吸收时间,5*50*200=50000小时,每天除8小时工作之外如果有4小时学习时间,那么需要12500天,34年,理论上就能有和芒格一样的学术水准,难怪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对于一个18岁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如果每天有10小时学习时间,6年时间24岁有2万小时学习,能掌握将近一半高阶模型,也就是说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就会拥有高出基本需求一个量级的学术储备,接下来6年在工作中融会贯通,在业余持续学习,那么30而立的时候将会是什么样的人生?!
当一个行动力并不欠缺的人找到了学习方法,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保证每天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可以每天读论文、著作输入,然后通过写作、演说输出,在工作或待人处事中实际应用,比方说创业中“最小故事”理论,可以在谈项目、整合资源中反复演练,会有很好的效果;曼德博罗特的分形理论,在社群、管理、以及放在最小故事中,都会有极大的启发和应用;还有贝叶斯定理,在生活中更是处处都有算概率的机会,可能会变得太过理智,以致于没了生活的小乐趣。
一个高阶模型,在生活中反复操练,是更有效学习消化的过程,在创造效益中的成长速度更是可喜,如此形成正向循环,更快走入人生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