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向来是个很玄的词儿,描绘着一种很玄的感觉。举手投足间,我们不经意地向他人透露了关于自己的线索,在对方心目中留下几个标签式的词语,和粗浅的印象。而“气质”,是这些线索当中,最直接又最难解的一条。一件白衬衫,穿在有的人身上只感觉普通,穿在另外一些人的身上却觉着出尘。有气质的人,仿佛自带光环,让人如沐春风,只想多看几眼、多与他共度一些时间。
气质的“玄”,在于其营造存在感时的独特方式,它总是在最细微的地方显现出巨大的能量。或许只是一句话,一个侧影,一个动作,就能将人们的气质完全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小心翼翼地伪装和靠近一种气质,其难度、要求之高,正如需要伪装者脱胎换骨,成为另一人。
然而气质又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有力且同一,有气质的人,绝不只是那些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以礼待人的淑女绅士;剑走偏锋,刻意打乱和突破原有的条框,有时更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此种“混搭”,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动,就像是在新村街头跳街舞的那个戴墨镜的胖子,带给我的深深震撼,他是靠他的舞姿,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赢得了比别人更多的赞叹。混搭之美,恰似铁汉柔情、鹤发童心、以及理科生手写的一封情书。
惟此种混搭,困扰我心甚久。
在色彩礼仪形象培训课上,老师会将女性的个人风格分为诸如“少女型”、“古典型”、“浪漫型”等,并推荐各类型的人穿相应类型的衣服,我不禁疑惑
——当我们只以贴近某种气质的方式行事,自己、外界,渐渐强化出固有的印象,是对气质的塑造,还是种对可能性的禁锢?
——当我们尝试突破,去做了与自身气质不太相符的事情,我们又是否过分逾矩,让微妙的混搭变成了古怪的不协调呢?
这问题渐渐疏通,是在于“可塑性”这方解药。我们存在于熙熙攘攘的世上,无可静止。若是固化了、凝滞了,少了那份灵动,又何来玄妙的气质呢?若是不敢突破,又何来惊喜呢?有气质的人,必也是宠辱不惊,有弹性的人;有气质的人,必也是懂得自己向往什么,并勇敢尝试的人。“适合的”和“有趣的”,智者总会懂得将它们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