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我又开始看书,先看了最近很火的《我的阿勒泰》,可能我看了一些采访李娟的片段,觉得自己和她有相似之处(不善言辞、喜欢独处、敏感等,不一定准确),我想学习一下,她是怎么记录生活,怎么成为作家的。但是看了这部散文集之后我发现我根本模仿不来,一来她的生活经验本身很独特,二是她从小就有写作上的出色天赋而且很早就立下了写作的志向,三是她能把那些生活细节写出来,描绘的那么细致,说明她记忆力很好、她的感受力很敏锐很丰富。我对自己有没有写作天赋这回事其实很不确定,没有经过长期的写作训练,而且我记性奇差,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事情,大部分在我脑子里只能留下一些混沌不清的感觉而已,很多时候都是麻木无感的、过后就忘的。
看完《我的阿勒泰》,又开始看《我比世界晚熟》。这本书吸引我是因为书封介绍“坦述20年换19份工作背后,一个内向者步入社会的内心风暴”。因为我自己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缺乏,我好奇这么多的工作经历都是怎样的,他是怎么做自我剖析的,同时“我比世界晚熟”这个标题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本书看了三分之一,我已经觉得作者对自己的剖析就像是对我本人的剖析一样,让我产生很多不谋而合的相同感受。虽然在讨好型人格方面我没有那么严重,但在羞于争取个人利益、道德标准高、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害怕竞争、害怕被拒绝、性格被动、不想社交、逃避社会、愤世嫉俗、想要摆脱和抗争父母对自己性格底层的影响等等方面,我觉得简直就是自己内心独白的描写。我觉得并不是我看到这些描述就当帽子一样往自己脑袋上扣,而是我真的能够切身体会到那些内心的纠结和折磨。不过我也觉得需要进一步思考,造成我和作者相同的这些特质的原因是什么,我和他又有哪些不同,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我的起点其实是比他高的。经过我盲目的努力,我至少获得了一部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取得了不低的学历,我的第一份工作对于很多人而言就已经是天花板了。但这也意味着我的试错成本有多高,我根本无法想象辞了这份工作,以我有限的能力还能找到什么更像样的事情可做。其实我有点后悔自己曾经的努力,我像爬山一样努力地爬到了现在的位置,可我却不喜欢山上陡峭的风景和稀薄的空气,一心羡慕那些在平地上自由奔跑的普通人。毕竟我也是从谷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当我从谷底爬到平地上来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知足地停下脚步呢?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激励我的那根鞭子,我一点也不愿意感激它,相反我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和它抗争了。而很多人打出生并没有见过这根鞭子(准确地说是他们的父母不允许这根鞭子出现),所以相比较我而言,他们是自由的,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生活,是可以发挥天性的。而不是和我一样,一生仿佛被什么可怕的力量追在身后,只能拼命地逃,一步也不敢回头,因为在我的感觉里,如果不向上进步,背后就只有万丈深渊。没错,这个可怕的力量和那根激励我的鞭子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就是对自己的厌弃和不接纳。这根鞭子我明确地知道它是从何而来、怎么形成的,但我没办法让它消失或者不受它的影响。我不知道怎么摆脱。并不是对自己说一句“让我摆脱过去的影响,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一种全新的不受影响的生活吧”,我就突然能够做到了。不管记忆,还是思维惯性、行为模式,都是连贯的,并不能做到断然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