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可信威胁”。
在正式介绍这条理论之前,我们先来探讨另一个易懂的小理论:讨价还价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博弈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讨价还价理论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分支。讨价还价理论主要研究在长期关系中,人们如何通过使用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具体而言,内部威胁是指在不终止长期关系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威胁手段。外部威胁则包含了终止长期关系的可能性。
然而,无论是内部威胁还是外部威胁,只有可信的威胁才能在讨价还价中发挥有效作用。可信威胁是指让对方相信你有能力且愿意执行威胁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说明:
小红有一个男朋友小明,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可以被视为一种长期关系。有一天,小红觉得小明对自己的爱还不够,她想要重新分配这段感情中的利益,让自己付出更少,获得更多的爱。
这时,小红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刺激小明的爱:
- 内部威胁:小红在不终止两人情侣关系的前提下,以性生活的质量作为威胁,要求小明请她吃烛光晚餐。小明可能会为了避免睡沙发而选择让步。
- 外部威胁:小红向小明暗示单位的小吴对她有好感。通过这种方式,小红让小明感受到了竞争的危机感,从而促使小明更加珍惜这段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威胁会给自身带来大量损失,那么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对方会认为这个威胁是不可信的,也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效力。
例如,如果小红威胁说要杀了小明全家,那么这个威胁很可能不会被小明当真,因为这种威胁会给小红带来极大的损失。
年轻人在恋爱中喜欢提及其他追求者,实际上是在无意中使用外部威胁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这个理论适用于各种长期关系,从感情到职场,从外交到民主政治等领域。
最后,留给大家几个思考题:
- 小时候,我们与父母吵架时,常威胁要离家出走,但往往并不会付诸行动。然而,当我们在外地求学时,说不想回家却能奏效,这是为什么?
- 为什么有些人要求老板加薪时只是恳求,而有些人却会无意间透露自己收到了其他公司的工作邀请?
- A 国想从 B 国进口石油,但 B 国报价过高,谈不拢。此时,A 国媒体频繁报道领导人出访同样拥有石油资源的 C 国,但 C 国只是一个小国,与 A 国的关系也不突出,那么 A 国媒体为什么还要这样报道?
- 韩大爷在商场买衣服时,看中了甲商铺的某件衣服,但价格太贵。他一边砍价,一边将脚迈出商铺,做出疲倦且四处打量的状态,然后突然将目光落在另一家商铺,并表现出惊喜的样子。之后,他又将另一只脚迈出商铺,对老板说:“一口价,行就拿着,不行就算了吧,没事儿没事儿,我再看看。”这是为什么?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叫做《美丽心灵》
2001年美国上映,豆瓣评分8.9
男主:罗素克劳 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配、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并且获得最佳男主、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化妆与最佳配乐的题名。
今天我们分享的小理论脱胎于微观经济学下的博弈论。而这部电影,取材于一位真实天才的真实故事。那位天才,就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家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
他一生重点研究的理论,便是微分几何,与博弈论。
今日阅读任务:朱自清的文章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叙事类散文
第一段:阐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及背景(对孩子的喜爱)——此部分叙事明快,信息详实缜密,功底扎实。
第二段:描述事件经过(孩子起初的不注意——下车时的羞辱举动达到高潮)——注意此处对孩子神情表现及细节的刻画,精彩独到,颇具象征意味(“牵着那大西洋人的手走了”)。
第三段:此部分为事件结束后作者情绪的抒发阶段,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由个体的窘迫尴尬情绪,以小见大,逐渐生发出一种家国情怀:孩子的举动仅是表象,作者在情绪平复后,慢慢洞察到了本质。)
第四段:此部分是作者情绪的高潮阶段(由此可见,即便在叙事类散文中,作者的布局依然错落有致)——在情绪爆发后,作者再次回归理性分析:下一代人身上,关于世界之世界的理想,还是有些渺茫。——但最后还是看到了孩子身上好的一面,作者的多维视角令人钦佩。
第五段:简洁明了的收尾。为避免因前面全面的分析而混淆主要矛盾,作者在此单独进行了强调,可以说是相当成熟老练。
《论无话可说》观点类杂文
第一段:阐述问题:谈及自己无话可说的状态。——此处点明核心语句(“许多人苦于有话说不出,另有许多人苦于有话无处说;他们的苦还在话中,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不是说话环境与说话对象等单单说话的原因,而是时代与心态的原因,更加重要的,是作者想明白了某件事的原因,这个某件事,在第四段上。
第二段:描述自己的过往,概括自己的生活与思想状况——一个简单的人。(为第三段要抒发的看法提供了前提)
第三段:如此简单的人,竟然也写出了许多诗文,按作者自己的话说,多半都是些废话。作者终于可以表达出他的看法:这仅仅是时代为之——五四时期如火的朝气与稍带盲目色彩的狂热。这是作者中年以后的反思,难能可贵。这个盲目是怎样的盲目呢?作者说:跟着人家的脚印,也动辄谈自然谈人生,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谈的仅仅是纸上的范畴,是新瓶装旧酒的感伤,当时芝麻黄豆大的事,都要写出来……
第四段:作者表达了:说自己的话是好的,但当时多半都在人云亦云,很少有人有自己独特成熟且深刻的见解。而且,说自己的话缺乏群众基础,老百姓过日子多半都比较惯性和盲目。
第五段:说完现象,描述完问题了,作者开始分析问题:此部分道出自己为何有这样的感悟,为何无话可说——因为到了中年,把许多激情和冗余消散尽,很多事情也更加清楚,更加注重实质了。(此部分关于中年人与青年人看待事物的不同之处,有很珍贵的见解,值得留意。)
第六段:作者认为有些人打着青年人的调子,没话硬说,也是不必要的。
第七段:有点类似于时下的状况:意见领袖扎堆。
第八段:话里有话地抒发了作者的感触: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意;从语气中可以看出,作者其实还是不想成为无话可说之人,只是受时代所迫,多少有些无奈了。
《论气节》观点类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