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就是德行、才能突出之人,“见贤思齐”,朱子说“冀己亦有是善”,看到贤德之人,希望自己也能达到这种贤德,向贤者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恐己亦有是恶”,看到不贤的人,首先内在反省,生恐自己也有这样不好的毛病,这样的话“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求诸己”,看到别人的善恶对错好坏,都是首先反省自己,“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不只是羡慕、崇拜别人,但是自己自暴自弃,也不是看到他人不好,就横加指责,忘了自责、自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不好。 这章言简意赅,语义明了,一看就能明白和知道,但是想要做到也是需要深厚的修养功夫。一般人都是见贤点赞,见不贤横加指责,其实这样对自身修养提升,意义不是很大,儒学强调的是为己之学,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而学,见到是非善恶都要有学的主动意识,能学才能觉。 这一篇是“里仁第四”,主要讲仁的学问,“仁”也有觉察、觉醒的意思,如果不学,就容易麻木不仁。外部人和事,无论是善恶美丑、好坏对错,都需要一颗明亮的心去映照,才能辨别清楚,通过反躬自省、内求,才能擦亮自己的心,去映照外部事物。 《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人之学,首要的方法就是要明自己的明德,擦亮自己本来就光明的内心,而不是着急着评判别人。以前文革时候说,马克思主义的手电筒,不要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句话也让人很有启发,曾子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这事需要经常反省才能逐渐成为功夫,平常人做不到。 现在国学热,学国学的人多了,这是社会人性的进步,但是问题也多了,社会上经常一会儿追捧这个大师,一会儿打击谩骂那家学说,但是评判来评判去,自己没有提升,有学问的人往往更自以为是,更能发现别人的问题了,自己格局、气象、境界没有很大的提升,这是很可惜的。 百年沧桑,我们中华文化文脉凋零,现在星星之火可见,应该有燎原之势,无论从政府、民间,我们内心的热情还是可见的,但是现在基础还很薄弱,势头还很微弱,如以一孔一隅之见,说一个方法一个见解出来,国学就全部复兴改善了,恐怕不太现实,这都是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急功不仅仅是误工,还可能给文化复兴帮倒忙。 我觉的,遵循孔子所嘱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要急着追随谁,也不要急着评判谁,看到外部现象,都要静心思过,砥砺涵养,不断切磋琢磨,修身立己,多一些敬慎,少一分狂躁,添一成谦逊,去一丝傲慢,朱子讲读书已是第二事,朱子是读书巨匠,他说读书是第二事
第一事就是切己体察,反省内察,因为学多学少都是修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