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何觉察自身的自恋
当看到《父母的羁绊——如何摆脱强势父母的伤害》的这本书的封皮时,我就不自觉的对号入座,开始想我小的时候父母的样子,开始对比我现在作为母亲对待孩子的样子。思考过后,冥冥之中觉得我需要它,想从中验证下自己是否曾经受到过“伤害”,也想了解下自己是否正在“伤害”孩子。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的同时,我们也在一天天的步入中年,而我们的父母们也在一天天的变老。时间不会厚此薄彼,都在同步进行中,美好的童年治愈一生,悲惨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就像图书封面上写的那样“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而这一群人可能都已经成人,甚至为人父母,正是经历过所以才更加的小心翼翼,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父母课堂,想去好好学习如何做好父母。
《父母的羁绊》的作者尼娜·布朗,是一位自恋心理与关系研究专家,美国老道明大学知名学者、教授,美国心理学会认证委员、团体心理学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主席、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研究员、美国顾问认证委员会成员。她发表过的作品包括《与自私的人共事》《这又是谁的生活》《团体治疗的创造性活动》等27本书籍和50多篇文章。
在本书中尼娜·布朗不仅深入地分析了自恋的定义、表现,以及自恋父母对你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练习与对策,帮助你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自恋型父母的羁绊,避免不愉快的经历在你和你孩子之间再次上演,塑造全新的自己。
一个人很难在瞬间做出改变,企图一下子做出重大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肯定会失败,气馁是在所难免的。建议从小事做起,先做一些小的改变。
发现别人的自恋型行为和态度相对容易,但看到自己的就比较困难。接受自己固然是合理的,但努力降低自己的自恋程度也很有必要,尤其是你能够察觉的、已经表现出来的、仍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恋情绪。
这些例子表明,自恋的行为态度不一定是强烈的,也可以是温和的。减少类似的行为态度,可以帮助你追求理想自我。
——《父母的羁绊》第八章理想自我:确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自恋”这一问题上,其实很多人都不以为意,请仔细想一想:上述书中描述的行为和态度,是否印证了你的自恋情绪?例如:即使你不觉得自己狂妄自大,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抑制狂妄的心理。
一、减少狂妄自大的感觉。当你开始感觉不堪重负时,请停下来减少你的待办事项,把你任务分给其他人,或者寻求别人的帮助。接受现实,不可能事事完美尽力就好。
二、减少寻求关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转移注意力避免引起过多的关注,除非有人能帮你缓解相应的情形。
三、同理心需要加强,要时刻关注对方的感受,若你无法帮忙解决问题但可以想办法照顾其情绪。
四、充盈内心,加强自我意识,当自身陷入自我怀疑、自责时,要尝试多鼓励自己,多想自己的优点,坚信自己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会越做越好的。
五、减少空虚感,多参与一些积极的、能带给自己成就感的事情,学着去欣赏身边的每个人。
六、不要嫉妒他人,与其抱怨老天的不公,不如把这些时间时间与精力放在提升自我能力上。
作者在书中提到,自恋型父母的孩子在成年后会发现,他们很难描述父母做的哪些事情对他们产生了持续不断的负面影响。当成年后的孩子试着和别人分享这些经历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他的影响,也无法理解成年后的自己为什么仍然有这些想法和反应。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些验证,我的童年是在这样的“伤害”中成长的,而在反观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时,我逐步发现我现在也正在对孩子进行着部分“伤害”,虽然不是每件事情都要求必须按照我的旨意完成,但是有部分内容是必须按照我的要求来进行的,而且需要做到我满意的程度。有的时候也会要求孩子必须服从我,顺应我,若是惹怒了我,会让我感到很生气,甚至失望。一想到这些我瞬间警醒,天呐!我也不知不觉间做了一些属于自恋型家长的事情。
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内心更是瞬息万变的,有些时候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刚才我为什么会那样做?为什么要强制孩子按照我的要求来?自己发泄完走人了,可能孩子还沉浸在痛苦中,这样的负面影响会在孩子身上持续很久。
于是开始边看书边调整自己,把身上感觉不堪重负的的事情跟家人和朋友分担,老妈说不要让自己太累了,做不好差不多能看过眼就行了,朋友说不要对自己那么严苛,没人真正在意,我发现原来是自己太较真了,告诉自己不再事事追求完美,先尽力完成就好,不要把自己弄的那么累。
将一些不好的事情先从眼下移开,开心的去面对。开始尝试着让孩子一直参与,诉说彼此内心的感受,突然发现孩子好懂事,明白好多东西,甚至懂事的让我有些心疼,原来我一直在被孩子关注着,而我却只是把她看成一个步孩子,而忽略了她的关心。
近期加上工作上的一些变动,工作环境的改变让自己一度也产生了自我怀疑,质疑,感觉自己的能力有些跟不上。现在需要调整和鼓励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只要努力,还是能够恢复自己的实力的。
坚定自己的目标,多积极主动的去做,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哪怕是孩子,学会欣赏每个人。不要羡慕嫉妒别人,做好自己就好。
随着事情的不断变化,再加上年龄的持续增加,相信自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态度、行为、优缺点,以及受自恋影响的程度,自身的改变就会显得很重要。降低自恋程度,缓解对应的情绪,鼓励自己、引导自身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反应和某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希望能够突破自恋型父母在自己身上的消极影响,去享受自己快乐、光明的人生,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开心、阳光的去过他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