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装上车轴,才有车的作用。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有四壁门窗的房屋,有了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12章 去彼取此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纷繁嘈杂的音调,容易使人耳朵受到伤害;丰盛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口味;放马飞驰醉心狩猎,容易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奇珍贵的货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窃的行为。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不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诱惑。所以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纯朴生活方式。
第13章 宠辱不惊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是受到了惊吓,是因为把荣辱这样的事情看得像身体得了大病一样重视。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得宠是卑下的事情,如果得到宠爱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就惊慌失措。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可能得大病,是因为我有身体(总想着自身的利益);如果我没有身体(不为自身利益着想),我还会得什么大病呢(我就何必患得患失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与他。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所以就混成一体称之为道。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一切运动又回归到无形无象的虚无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作“惚恍”。从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追赶它,看不见它的尾。根据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我们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也就是道的规律。
第15章 微妙玄通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做事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时那样瞻前顾后;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啊,就好像居于强大邻居的包围之中;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川;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使浑浊的水安静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