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要求我们课堂上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避免课堂之上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但是目前在课堂中,真正落实这个要求并不容易。
现在的小学课堂,也在逐渐重视这个要求,但是实际实施起来,容易将它形式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但最终我们造成的结果,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老师将正确答案公布这一个过程。表面上是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当中,但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在一步步的引导之下自己得出答案。而只是在以前老师直接讲这个过程当中,插入了思考这个环节。
其实,这是教师对这一句话在理解中出现了偏差。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实包括的内容很多,并不仅仅时课堂中之中那几分钟的思考。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单那几道题目的答案。我们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是通过课堂之上,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不仅仅明白了那几道问题的答案,而且可以举一反三,遇到同类问题,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做,才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准备不同难度的阶梯式问题。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己一步一步找到最终的答案。每一个问题,最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教师的作用只是用一切方法去引导。
其次,在学生得到正确答案之后,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总结出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授人以鱼”是靠老师喂,目的在于满足一时的温饱,而“授人以渔”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本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从教育的最终目的看,教师的教学不是仅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如今“循规蹈矩”的学生已不再是教师、家长、社会所肯定和赞许的对象了,我们应当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敢于求新立异,敢于大胆质疑。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我认为我们应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教师正确引导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切切实实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