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在古代“仁”的含义是祭祀,是一件庄重且隆重的事情,是一代一代的生命更迭,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在《论语》中孔子赋予了“仁”深刻更鲜活的含义。
什么是“仁”?当有人问孔子:“你算是仁人吗?”他模糊的回道:“君子而不仁”。孔子认为自己和他的弟子,还有忠诚清廉的大臣都未达到“仁”的境界,只是君子而非“仁”人。由此可见“仁”的境界,很难达到。
首先,做到“仁”需要克己复礼,孔子强调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克制自己不要做不礼貌的事情,使言行符合礼的要求。但是做到克己复礼还不够,还要品德高尚。这也是孔子认为微子、箕子、比干是“圣贤”的原因。
“仁”的第一层含义是克己复礼,但“仁”的概念不止于此。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毅是指做事是积极姿态,而与之相悖的是木讷的说话方式是消极约束。这个观点还体现在孔子的另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反面说,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当一个人只会口头承诺,内心却不真诚,他就没有做到“仁”。所以虔敬真诚、内在原则就做到了近仁。
当我们顺着《论语》继续探索时,近而发现孔子还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的“恭、敬”中,面对自己的上级与长辈。“恭、宽、信、敏、惠”中“宽”是宽容,“惠”是恩惠,这两字针对自己的晚辈。 “信与敏则是对自己言行举止要求。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仍然没有脱离“刚毅木讷”。这些虽然没有击中“仁”最核心的部分,但也扩大了“仁”的外延。
更深刻更核心的内容是“忠恕而已矣。”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一句话,却难以实施。当你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你就做到了“恕”,也就是同理心。“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它的补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当代人正是缺少这种胸怀,才无端生出许多矛盾。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的权利。“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挥发。这八个字也可以用“爱”来代替,爱也是恕的反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除此,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是仁,管仲不知礼,甚至骄奢。一点也不“克己复礼”但他之所以能够破例成为仁者,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让老百姓免于苦难,不以兵车,统一天下。
“仁”很难达到,但我们可以从“爱”做起。我认为“仁”的含义并不拘泥于这些,有些以“爱”为出发点的小事情也是“仁”。比如,中国的航天精神,他们手可摘星辰,以为国争光为荣,书写着航天奇迹,抑或是失聪的励志少女江梦南、甚至是你不经意捡起的垃圾、与同学发生争执的退让……这些都是“仁”的举动。“仁”的精神需要我们代代相传,让它变为永恒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