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自我导向”呢?
这个概念和“自我管理”有关。即通过行为学和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实现自律和自控的目的。它既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些具体设定的目标上,比如健身塑型,戒烟戒酒,改掉坏脾气,完成学习计划等等,也可以是更抽象概括的目标,比如想进步和提高,成为更好的自己。
提出该理论的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家,其中戴维华生还是心理学教材《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作者。
自我导向总体来说,就是要求人对自己所在的情景状况有所觉察,能够主动意识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且能积极的调整自己,改变想法与行动,自我矫正,从而解决问题或者缓和矛盾。而这个过程的重点是,我们如何能让自己顺利完成自己所设定的计划目标,不因为任何困难障碍半途而废。
完成这个改变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认识情景,改变行为,强化结果。
认识情景是说,决定我们行为的,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能力和性格特质,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所处的环境。学会适应环境,从早期就深植在人的基因里。我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的调用这个能力: 在沉默内向的人面前,我们可能会瞬变“段子手”,“调侃大师”。而在热闹喧嚣的人群中,我们又会变成内敛安静的倾听者。
有时如果情景切换的太频繁,甚至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怀疑到底哪个是真实的自我。其实都是真实的自我,人是个复杂系统,多个维度不同角度的释放而已。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自我管理不就是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用理性和意志力来克服障碍,完成目标吗?那为什么还要把注重情景和环境放在首位呢?
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你正在进行健身和同步的轻断食计划,突然赶上有人邀请你吃大餐。对方可能是许久不见的好朋友,可能是重要的客户,也可能是心仪很久的对象。为了维护知音情谊,为了建立生意关系,为了打造未来可能的幸福美满家庭,你破坏了自己原先的计划。而这并不是你自身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相反,是你比较权衡后做出的更理性决定。
类似于上面的案例,很多时候我们会怪罪自己不够自律,其实更本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打造一个适宜完成目标的有利环境。不过上面的这个例子不是很恰当,因为果大读到这里思考的是,如果对方非要拉着你做不情愿的事又不能拒绝,该如何破局?
先保留这个问题,继续下面的一步:改变行为。这里是说,改变自己看似循规蹈矩的行为模式。具体的方法有,一,将改变细化成简单容易到不可能失败的小步骤,从渐变积累到突变。之前的读书心得里介绍过,诸如“一天一个俯卧撑”,“每天早起一分钟”,都是使用的这种方法。
二,结构化的数据记录。大数据分析是目前的IT热点,而对自身的行为改变也可以套用这样的方法。比如计划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或一门功课,那么就不能只是简单粗略的计算学习的总小时数。而是要更加具体的记录每天学习的时间,地点,在哪个时段具体的学习效果如何。后者可以通过考试,自我提问回答,以教为学等方式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又比如记录自己学习前,后的心理状态,甚至还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来检测学习前后的心跳,血压,血糖浓度和含氧量。通过这些数据,安排每次学习的时长,理解型和记忆型模块的交替穿插,阶梯式幂律分布的休息编制,碳水高蛋白的搭配组合补充大脑能量等等。大数据的特点不仅是多,更是如何分析和使用数据。
第三步是强化结果,奖励自己每一次的小进步。这里需要突出的一点是,挑战性越强的任务和目标,越需要积极的鼓励,而不是惩罚机制。严格自律带来的可能后果是,对失败和挫折的容忍度降低。
最后说回到前面提出的困局。
面对十几年不见的兄弟递上来香烟,不必因为自己正在戒烟而断然回绝,或者勉强接受。轻轻抚摸着早已更新换代的产品,思绪拉回到几十年前,那时几个半大的臭小子互相掩护着躲在厕所里,一边紧张的提防会突然出现的教导主任,一边天马行空的畅想未来的成功人生。然后抬起头,满含深情的说:“为了几十年后我们仍能中气十足的谈天说地,今日以茶代烟。”
面对客户不能不一醉方休的奉陪,拿起酒杯从青铜铸鼎的祭祀文化,到雨水充沛的法国,日照强烈的希腊,隐藏在野生森林里却能自酿红酒的常春藤名校伊萨卡。蛮力,并不是赢得尊重与信任的全部。
与你一起快快变胖是人间浪漫事。然而更浪漫的,是我挑出来青椒吃,而把脆皮肥肠留给你;我把炸鸡块摆成心,你一边欣赏香气扑鼻的艺术,一边保持血脂像白啤酒一般清冽透明;人生太短暂,我更愿把吃的时间用在注视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