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坐公交车,先来了一趟11路,看着车顶端的滚动电子标牌上,显示的终点站是xx小学。这所小学是儿子上学的学校,我很熟悉。地处市中心,也是本市城区口碑不错的一所小学,先是一所子弟小学,后来收归市有,几经改名,现在起了个比较老气的名字,大概是彰显其历史悠久吧。
这路车的终点站原来叫文化宫,这文化宫与XX小学一路之隔,面对面。
我要乘坐的车来了,到了某一站,听到报的站名是市X小。这一站原来也是叫文化宫。它在另一条马路上,与xx小学和文化宫相隔不超过百米,是一拐弯就到的距离。
两个站名都改了,文化宫,这个地标或者说这个名字,应该是成为历史了。
文化宫全名是工人文化宫,这个名称非常具有历史痕迹,中国很多城市的标配。说是文化宫,其实是一处演出场馆,隶属于文化部门,当年以演出戏曲为主。本市的戏曲剧团就在文化宫后面的大院里。
然而,我进去的次数确实不多。因为那时候,小城里还有三个电影院,我们是父母单位的小礼堂的常客,学校包场电影,一定在那里。另一个影院是去看新上映的热门电影,比如彩色故事片《两个小八路》什么的,买票的队伍一下子排到马路上。还有一个在小礼堂对面,在电影院买不到票子,就到这里碰碰运气。
第一次进文化宫,是看戏,《三凤求凰》。因为第一次,特别觉得新鲜。里面的场地虽然没有小礼堂大,但是看戏更合适,前低后高。不像小礼堂,身兼数职,先是食堂,后是礼堂,前后高度差距不明显。人很多,座无虚席。听是听不懂的,可是舞台两侧的墙壁上会打上字幕,竖排的,非常不习惯。也有字不认识,有词不明白意思。然而大团圆的结局,让人心情愉悦。印象里舞台上灯光绕眼,演员的服饰闪闪发光,令我羡慕。回到家里,用薄薄的夏季夹被披在身上,权当做凤冠霞帔。
再去,就是上班后,单位新年演出。有一次,这个演出还被某些人组织成了示威式的活动。当时在后台候场,就有人过来说,下一个节目是合唱《团结就是力量》。每个人都上台,是集体节目。那就上台吧。在排队时,我们年轻的几个被老人们推到前面,说什么年轻的好看站在前面。那时候我们脑子也不够,没有转过弯来,就站在第一排了。
没成想,这个节目是临时起意,领导十分不满意,后来还找了不少人谈话,询问其中的关节。没有找过我,大约脑子不够这一点人人看得出。最后在不少议论声中不了了之,那重要关节的某几个,也没怎么样,反明里暗里得了些好处。人人都知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时日倏忽,文化宫这座建筑被拆掉了,然而地名一直保留至今。拆掉后的文化宫成了一片空地,变成了本市的第一个夜市,红红火火,也出了不少名摊。那时候大家都会说到文化宫吃xx烤肉、xx绿豆面等。在五年前,这个夜市被撤销了,也许是在市中心位置。夜市的摊子被分流到市内其他的夜市上去了。在头一天晚上,小城的不少居民特地到那里去吃喜欢的食品,以此铭记文化宫夜市带来的诸多快乐。随后人们就会寻宝一样地寻找这些原来摊主,然后广而告之——原来的那个什么什么搬到XX路夜市了。而这些摊主也会在新摊点打出原文化宫XX店的标牌。
那块空地一直空着,零零星星的有几家小饭铺,都是原来的老摊主,但是已经没有原来的红红火火了。
现在连公交车站的名称都改掉了,看来又要有什么变化了。文化宫,再过十年,还会有人提起这个名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