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上了周末,又是我们一大家子团圆的机会,一群小孩子也就瞅着这样的团聚,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凑在一起玩手机游戏,或是玩得个不亦乐乎。
就孩子玩手机游戏的事儿,大家都非常焦虑。为了避免孩子们玩手机游戏“瘾”,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手段去限制,可还是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当面不玩,背地里还是凑在一起玩个不停。你不得不感慨,这个就是现代社会的孩子!
我们的童年时代,没有电子产品,更别说玩手机游戏的事儿。即便都是些自娱自乐式的传统的游戏活动,但细想起来,也都是些“瘾”君子。在学校,大家也都是游戏上瘾,课堂四十分钟,都在惦记着课间十分钟的跳绳“过级”,踢毽子的潇洒,拼篮球的命中率……。回到家,一直延续的游戏活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邀约玩跳绳、毽子等游戏,弄得连吃饭都得棍棒伺候。细细想来,哪有不玩游戏上瘾的童年?
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个帕夫雷什中学,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草场上嬉戏,在旷野上露宿,在野外烧火做饭,在自己组织的夏令营里生活,在自己栽种的葡萄树下采摘果实,在凉亭里做家庭作业,在野外清新的空气中看书讨论:学校已经真正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很向往《论语》里描绘的那个境界,孔子与弟子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看上去颇有点儿优哉游哉的闲情逸致,其实这才是诞生孔门七十二贤的土壤和空气。
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育改革开展了一轮又一轮,学生素养的提升依然在路上,各式各样的减负工作也在不停的开展,他好像是啥样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景下,家长的内卷,社会的压力,连课间十分钟都被“安全”给卷走,我们都已经很难感受到这样悠闲恬静的学习氛围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甚至都在常常怀念我们自己的快乐的童年生活。
记得有一年冬天的午后,大雪漫天。我们全班的孩子正在玩得不亦乐乎的当儿,临班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被关在了附近的土煤窑里面了。我们一群小孩子拼命的朝着事邻村的发地跑去,老百姓已经为被关在洞里的三个伙伴打开了通道。
从此,不知咋的,偶尔来校上课的语文老师也再也没有回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语文课也就成了孩子们释放天性的舞台,命运自我主宰。尽管家里有做不完的家务活,可我们依然是天不亮就起床上学,天黑才会放学回家。上学成了我们打发时光最好的去处,也就是在那一段“闲暇”的时光里,成为了我们童年最美妙的时光。曾经的那些难忘的故事,温暖了我们一生。即便是后来,有了正规的老师,他们的不停的催促,也少不看了属于我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光。玩得开心,也玩得快乐。
走入教坛多年,深谙教育的艰难,也目睹了教育的发展的举步维艰。在人们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双减政策的落地成为了教育松绑的有效措施。
当然,给教育一些“闲暇”,单纯靠校长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需要我们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孩子童年的快乐,我们对考试制度进行变革,对课程方案进行完善,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做出改变。等到有一天,我们的学校真的让学生、让教师有了更多“闲暇”了,孩子们的时间多了,玩的花样多了,我们才可以说,教育已经开始走向常态、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