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自己》2

第二章 推动思维的进化

1.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意思是说,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什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看待它的。没遇到一件事,我们就会有一个想法产生。这些想法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如果把他们汇集起来,我们就会看到他们是有规律的。这些具有惯性的想法,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2.心智模式的第一个作用是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第二个作用,引发行动。

研究依恋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鲍德温发现,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如果一个人跟母亲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港,行军的队伍知道后面有充足的粮草支持,这个人自然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如果母亲给予孩子足够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就是自主自发的。孩子的行动既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是为了赢得母亲的称赞。他们不会把挫折当作“如果我做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的威胁,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做有趣的挑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不断获得成长,胜任感就由此发展出来。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够应付种种挑战,并因此对自己充满自信。这种胜任感会让他不断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他的自主性会增强,安全感的来源也会从母亲转为自身。也就是说,孩子自己就能给自己安全感。这种源自自身的安全感会激发他进一步去探索世界,发展新的能力,正向循环由此形成。这种循环是变化的、不停向外扩展的,这是一种成长型心智模式。

反之,如果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陷入防御型心智模式。陷入这种心智模型的人会变得关注自我,总是想很多,却很少行动。他们的发展因此受限。

想法:我应该是属于防御型心智模式,害怕变化害怕不可控,不愿意探索世界不愿意面对新的问题,很多时候为了防止犯错干脆不去了解不去探索,很多想要的改变都是因为觉得应该如此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会被别人的评价焦虑,在意赞扬和接纳。最让我伤心的是,我还养育了一个这样的孩子。得去改变一下。

3.挫折让我们难受,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可是,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升迁失败,生活和工作并不会因此停止。接下来怎么做,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僵固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区别,就是让事情“就此停停止”还是“更进一步”。德维克认为,一个有僵固性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欢迎挑战,因为他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

僵固性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证明自己能力还不够。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他们觉得努力才能激发能力。成长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看到别人成功,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做到了而自己没有做到,说明自己不行。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使之成为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心态。有僵固型思维的人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这很容易妨碍我们的学习和进步。

人需要把自我放下,才能让新的东西进来。

不要让这种互动停止,否则,你会死守着一个僵化的自我评价停滞不前——无论那些评价是聪明、能干、懂事或者别的,也无论这些评价来自父母、师长、领导还是心爱的人。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更重要。

想法:因为太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导致这半年多来过得很不开心,面对各种第一次做的工作总担心暴露自己能力的不足,觉得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没有掌控感越来越力不从心。其实换个角度去想,这说明我还有很多成长的空间。这些每一个完成的第一次其实都是成长的印迹。生命不息,成长不止。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专注于当下我要做的事情,给自己底气。

3.在《荷马史诗》里,英雄奥德修斯回家途中遇到一个妖怪。这个妖怪会把每个过路的人抓回去,让他们在一张床上躺一躺。如果过路人的身体比床短,妖怪就会把过路人拉到跟床一样长;如果过路人比床长,妖怪就把长的部分锯下来。

我们当然不会像那个妖怪一样蠢,可是我们头脑里经常会有类似的想法。比如,小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应该更懂我们、更爱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去更好的学校,取得更好的成绩;工作了,我们觉得自己应该进更好的公司,赚更多的钱;为人父母了,我们又觉得儿女应该更听话......如果现实没有按照头脑里的假设来运行,我们就恨不得弄一张床,把现实改造一番。这就是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和愿望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现实是不会跟我们讨价还价的,即使他让我们不舒服,我们也战胜不了他。就算我们要改变现实,也得在成人显示的基础上想办法。

“必须”和“应该思维”总是相伴相生。“必须”意味着,只能是这个结果。当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人们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中。

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设想,本身就是一种偏见。我们当然要追求更好的自己,但必须搞清楚“更好”的标准在哪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还是来自外在的设定?

所以,关于自我的应该思维,完整的句式是: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应该思维还会导致思维上的非黑即白。如果我们遵循的是自己的感觉,他常常是非常复杂的,也是自然流动的,有很多灰色地带。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应该的规则来判断,就会非常不同。应该的规则只有符不符合,遵守不遵守,规则天生就是非黑即白的。

如何跳出应该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找回自己的感觉,能够意识到外在的规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感觉虽然模糊,但他是真实的。有时候,找回自我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诚实地面对自己,哪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不同。

想法:我们总会给别人和自己套很多套子,别人都怎么样,你也应该怎么样,我们总是害怕和别人不一样....最近的布丁频繁地挑战我的底线,一激动就打人,说话不理人,没有礼貌....这大概是7岁孩子的发展阶段,是当下布丁的现实现状。先接受,再想办法引导!很难,但是是我的责任。今天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因为很多时候,我心里觉得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我总觉得别人不会听我的,我改变不了任何人的想法,但是,那不是我逃避的理由,别人不听,该说的我也要说,这是责任。

4.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对伤害的抽象化好比每次遇到痛苦的事情,我们记在心里埋下一颗地雷。这颗雷很危险,一被接触,就会激发我们应机型的情绪反应。为了避免接触这些创伤性事件,我们就在心里竖起警示牌,标定出不要轻易靠近的危险区域。感受过的痛苦越大,警示牌标定的危险区域就越大。久而久之,我们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无路可走。

对挫折的绝对化,正是绝对化思维的本质。如果你陷入了悲伤和抑郁当中,很可能已经对自己经历的挫折做了绝对化的加工。赛丽格曼提出,绝对化思维是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了绝对化的加工的——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让我们觉得某件事会一直发生。一旦把一件事情永久化,人就看不到变化的希望,自然就会悲伤沮丧。永久化还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判断上,把“有时候”代替‘总是’。

出现问题时,觉得一切都在针对自己,都是自己的错,是人们常有的心理反应。这是一种人格化。我们经常会对坏事产生一种奇怪的内疚,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却觉得这是我们的错。这种扩大的防御范围,让我们陷入不必要的内疚和自责中。

回想过来看,绝对化思维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人生在世,会经历很多失去、疾病、拒绝、失败,这些痛苦的经历就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愿意接纳这些痛苦,他们就会慢慢过去。如果我们陷入对这些痛苦无休止的防御,这些防御不仅不会消除这些痛苦,还会让我们远离当下的生活,在思维的陷阱里备受折磨。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从生活中获得疗愈的机会。就像那群得了抑郁症的狗,明明轻轻一跳就能跳出笼子,却再也不敢尝试。如果生活是一条河,绝对化思维让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

僵固化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通常是同时出现的。他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我们跟显示发生联系,并让我们与世界的互动逐渐停止。我们的人生更像是一个无限游戏,错误和挫折并不是游戏的终点,而是游戏的一部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游戏总还在继续。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想想从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中积攒了什么样的游戏经验,然后给自己加满血点,整理装备,重新出发。

5.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6.控制两分法:努力控制我能控制的事情,而不是妄图控制我们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控制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认识到很多事情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是一种心智上的成熟。只有认识到自己没法控制很多事情,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能控制的事情上去。

控制两分法的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做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7.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在特定的情境里,会不断发生变化。与他相应的就是远的思维,是指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与现实的情境无关。

掌握近的思维的三条原则: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评价,不用形容词,只用动词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只有真的看到相处的过程中发什么什么,才能发现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第三个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很多时候,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做完才会知道。如果我们不能投入做事,事情通常也做不成。大部分人希望先看见,才能相信。而有时候,我们需要先相信、先投入,才能看见想看到的结果。

8.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事情你并不知道。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的心里,所以才需要提问。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他的心里会有很多很多答案。他觉得自己早就知道别人要说的东西,所以听到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没什么意外。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可以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第一重境界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叫“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到简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最后会简单地归纳出某件事情的本质。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能以这种螺旋式深入的形式发展,就会具有一种有弹性的思维。掌握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倾听很像,就是不要太快确定自己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其他可能性留下空间。

知识只是局部的真理。因为所有的只是都是局部的,要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而要找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我们要先接受知识是错的,才能找到知识对的地方在哪里。如果套用禅宗三种境界的说法: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知识是有错的,所以批判他、排斥他;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学习知识,结合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既知道他有局限,也知道他有用在哪里。

一个人看到新的事物的时候,思维会倾向于很快给出一个答案,让他完结和闭合,而不愿意让他开放。这样,世界就会变得已知和可控。这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我们甚至很难察觉到。这就是同化。

之后每次学到新东西,我都会努力把原有的东西放下。就算要联系已有的知识,我也会努力看到其中的差异。这就是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如果同化是改变事物来符合我们头脑的认知结构,那顺应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

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他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才会发展的快,我们才会不断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无论是知识演进、技能学习,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倾听与对话,都是如此。

所以,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固守原来的东西,不断重复自己,这样是安全的,可是很无聊。另一种是承认自己所知的是局部知识,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给自己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答案。这些问题会逼着你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会经历很多痛苦,因为你会发现原有的东西总是不对的。可你会一直进化,会变得有趣、深刻而复杂。

想法:之前在学习时我经常会觉得这个之前我在什么什么地方见过,以及会经常想这不就是什么什么吗....用同化的角度来把新的内容给闭合掉,今年会特别明显的感觉自己的发展好像停滞了,当你觉得自己看到了全部时便不愿意接受新的内容了,但其实你知道的,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局部的知识。把自己原有的知识放下很难,但是如果不放下,新的东西很难进来。人到中年,或者说进入轻中年,会有很多恐慌,感觉自己应该像之前师父那样独当一面了,但是很多时候好像又立不起来,但又不想暴露自己的无知和短板,便总缺乏一些底气。但其实想象,情况每年都在变,学情每年都不一样,无知很正常,无知但不愿意去探索新知才更恐怖。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放弃那些个骨干的人设和期许,放下自己,才能进步。30多岁正是学习的年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