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篇关于国学大家——钱钟书先生的文字,文章中讲述了老先生的一生。老先生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经历过动荡,也经历过辉煌,但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先生最放不下的就是读书。先生读书很认真,很投入,一本书可能要读几遍,读完之后做笔记的时间甚至要比读书的时间还要长。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国学大家的读书态度。
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将近20年了,先生离世的时候我们才刚刚懂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供选择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读书对于我们而言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备选。
上学之前没有读书的意识,认为孩童时代就应该玩耍,上学之后,被学校的要求所禁锢,读的书多是和学习相关的,各种参考书,最多的课外读物就是作文书,通过作文书了解外面的世界。学校老师也多会向我们介绍一些参考书,学习之外的书籍更是很少让我们接触,时不时的还会抽查一下,所以那个时候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课外读物。
到了大学,我们有了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课程,学习更加自主,十年安排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学校更是提供了学习的最佳场所——图书馆,但是却很少有同学去图书馆。图书馆似乎不是读书的地方,而是考试复习的场所。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去借几本书,而且基本是和专业相关的,有的时候还是因为作业的要求,图书馆就这样被我们嫌弃了四年。
到了现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一周只有几节课,但是我们需要利用课后的时间来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使自己能够更好的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但是图书馆的资源有限,通常一本书我们需要等很久,到手了之后一般是三天热血,越到后面越不能静下心来。即使前面认真的看书也只是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很少认真思考,笔记记得更是不认真。然后再还书日期到了的时候迅速的看几眼,表示自己把书看完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一本书看完了,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还有的是直接把书放到期限,回来翻也不翻。
在电子书如此繁多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纸质书籍带给自己的满足,电子书的便利及丰富更是让很多人选择用手机或电脑来实现对书籍的渴望,就这样人们越来越少的会去看纸质书籍,而是沉浸在电子书的世界里,笔记就更不用说了。微信读书的出台,更是方便了大家对书籍的渴望,大家可以在上面做笔记,分享自己的想法,更是做到足不出户及读书。
但是面对着这种现象,我们真的不应该感到担忧吗?电子书固然方便,但是却不能代替纸质书籍的地位。我们读一本书不应该是因为便利而读,应该是因为书籍本身而去喜欢。但是现在很多人似乎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读了多少书,而不是基于内容的读书,这样的态度本身就不可取,由这种态度带来的做法更是不值得提倡。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初心,保持阅读的习惯,但是读书绝对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让自己在书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在阅读中接受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