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臻9.14
今天终于结束了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课程,在这个本单元里有3个例题,例1是在平面图形中确定某一个点的位置,必须让学生掌握好谁观测点,并具备三要素:方向、角度和距离,缺一不可。例2是根据一定的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某个点的位置,在认知的基础上要会画某个点的位置。例3的不仅要求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位置,而且还要能描述具体的路线图。点不再是确定的点,而是运动变化的点。意味着观测点发生了变化。在之前的教学中,我经常把例1和例2放在同一节课进行,当学生学会用三要素描述具体的点的位置时,紧接着就让学生尝试在半成品图中,表示一个具体的点。一部分孩子也能够做到,但另一部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显得有些困难了。其实是我对学情把握不准,高估了这个班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这一次,我在例题1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回顾了之前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去思考:东偏南30度方向大体在哪个方位?具体是什么意思?如何表示东偏南30度方向?根据这个方向,能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为什么?要想确定该怎么办?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让学生明确确定位置的三要素。之后进行了相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辨认并描述具体的位置。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让孩子们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充分的练习中学会新知,并能够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回答来检测答案是否正确。将例2的教学放在了第2课时,并且在前一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了预习任务。课堂上借助学生的作业,在检查与反馈中让学生学会画法。明确具体步骤:先确定出起始方向,就能判定测量度数时从哪个方向开始偏,再看偏多少度,就能测量出度数。然后再根据单位长度测量出距离即可。在这里,先要根据方向确定出的大概区域,这样也可以避免方向的错误,还要记得标注具体度数和距离。就这样,在驱动性的任务的引领下,学生掌握了确定位置的具体方法。并在问题解决中强化知识,提高辨别方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