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2月7日崔律“时间记录app”系列第3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Do):继续调整你的类别(大类+小类)。
<实践日志(记录)>
1.我的思考:崔律昨天讲“大类”的概念时说是出现在第一层的类别,但是出现在第一层的很多类别不是“群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单纯的类别,即使这样也是“大类”吗?小类是出现在“群组”下一层的类别,或者说是被群组包含的类别。如果按照有没有被群组包含来判断该类别是“大类”还是“小类”的话,则比较明确。第一层的或者是单独的类别,或者是群组,都没有被群组包含,所以属于“大类”;只有被群组包含的类别才在第二层,所以这些类别属于“小类”。
2.实践中的亮点:
3.我的收获:
4.我的疑问(如有) :
5.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6.思考题:是否需要记满一天24小时?为什么?
我觉得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案:一是全部记录,也就是记录24小时,所有做的事情都找到归属的类别,记清楚。二是部分记录,也就是记录自己重点关注的一些领域,例如,最近睡眠一般,想要关注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睡眠时间有多长,那么睡眠肯定是要设置一个类别,并且每日记录的;再比如,最近开始学英语,那么专门设置一个“英语”类别,坚持记录;再比如,最近感觉自己有些刷手机的坏习惯,那么可以为这个专门设一个类别,每次记一下,晚上统计。其余的像一日三餐、洗漱、洗澡等日常就可以忽略。
我的习惯是全记录,记满一天24小时,这样也便于看到每个不同的类别在一天、一周中、一月中占用的时间比例,便于我对自己的重点领域的投入时间有个概念。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从早晨9:00-11:00是“知识管理”,我一般只记录一次,中间的上洗手间、偶尔处理下微信信息,我都没有在atimelogger上专门记录,而是在印象笔记中专门有时间记录的笔记,做更详细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具体做了哪些内容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