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识草辨药材》学习笔记15-器官

二、茎、叶、花、果功效不同

1. 茎藤祛风除湿 茎主要是支撑植物获取阳光,经历着寒风酷暑的各种考验。中药用它们帮助人体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如青风藤、海风藤、大血藤、鸡血藤、忍冬藤、夜交藤、木通、天仙藤、桂枝、桑枝等。


2. 地下茎介于根茎之间,有的与地上茎类似功效如羌活、藁本、黄连、拳参、穿山龙等一大类中药等;如果地下茎比较肥厚,不仅祛风湿,还兼有根的滋补之功,有补肝肾、润燥的功能,如知母、山药、肉苁蓉、锁阳、黄精、千年健、天麻、白术等。

如果以储藏为主,特化为鳞茎类,多以补的功效见长,形成养阴、补气、润肺的中药如百合、川贝、紫菀、玉竹等.


3. 叶最辛苦植物知 全草功能多在叶,全草入药者往往植株偏矮小。一般采集时期为植物旺盛生长期,主要为叶,其他器官所占比例较小或不明显。

止血本为修复功 往往有止血之功,如小蓟、墨旱莲、仙鹤草、翻白草、景天三七等等。


解表止咳祛风寒 如解表苏叶、桑叶、薄荷叶、浮萍叶等;化痰止咳平喘如枇杷叶、银杏叶、满山红、胡颓子叶、矮地茶等。

清热是为抗酷暑 如清热泻火的竹叶、淡竹叶、鸭跖草、谷精草等;清热解毒药穿心莲、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委陵菜、翻白草、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等


水多可从体内调

• 生于水湿之中,则具利水渗湿之功,如浮萍、石韦、车前、垂盆草、昆布、瞿麦等

• 若空气中湿度大,湿兼寒者祛风湿如石楠叶、伸筋草、雪莲花、豨莶草、鹿衔草等

• 湿兼温者则化湿如藿香、佩兰

植物辛苦藏叶中 叶类药材,甚至全草类药材,十有八九味道皆辛、苦

4. 花为生殖作贡献 花为叶变态而来。花作药用与其特殊作用和性能相关。

叶变为花互联系 来源于叶与叶有相似的功效,清热解毒的有金银花、野菊花、密蒙花;止血的有槐花、蒲黄,止咳化痰有洋金花、旋覆花、款冬花等。

花开良辰功有退 春暖花开、春华秋实,往往温度适宜的春天开花,开花时间短,叶具备的功效花没有了,如解表之药,叶类普遍、花仅少数,如辛夷,利水渗湿只有玉米须。


花调妇人之气血 花具有理气功效的有玫瑰花,花中调整血液运行的中药较多:槐花、蒲黄、红花、番红

花、月季花、凌霄花等。

果实形成花即谢 开花后子房形成果实,花的各部分迅速枯萎,只留下花抦,花托支撑着形成果实,如果

还要增加保护,花萼宿存。利用花萼宿存作为中药的有夏枯草(药用果穗,种子多脱落,剩下宿存花萼)、

锦灯笼(药用干燥扩大的宿萼),具有清热解毒、泻火之功


5. 果为种子做嫁衣 果实为花中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来,花的各部分是叶的变态,果是来源于叶。果叶同源有同功,幼嫩时期为绿色,也具有同化作用,如化痰止咳平喘之药有众多的叶与全草,也有皂荚、瓜蒌、马兜铃、罗汉果等;祛风利湿类中药,叶与全草较多,果实之中也有木瓜、路路通、丝瓜络、冬瓜皮、葫芦、砂仁壳、豆蔻壳


果期保胎最重要 花类中药多有活血化瘀之品,果实理气之药较多,如陈皮、橘络、青皮、枳实、枳壳、川楝子、佛手、香橼、大腹皮、柿蒂等。温里之药吴茱萸、八角茴香、花椒与荜茇等药,助消化,山楂有此功。补虚之药有沙棘、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桑葚、山茱萸。


果实少毒利传播 种子类中药常常成为驱虫、攻毒杀虫、泻下等中药。峻猛甚至有毒的中药没有果实,原因靠动物传播果实,如果有毒,动物不敢接触。

果实味变为种子 未成熟时往往酸涩,甚至痳、苦难以入口。种子成熟后,果实色香味可以招引动物,用以赏赐搬运种子。收涩之药如五味子、乌梅、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莲房等。果实或假种皮类甘甜可口,也可做滋补之品,如大枣、枸杞子、桑葚、龙眼肉等。



本内容仅用于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