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摆脱内向性格,我要当一个“话痨”!!
“当话痨”是一个简便方法,可以让你秒变外向。不用搞复杂情感,也不靠利益交换,仅仅依靠着多说话,就能让人家认识你,并找到知己。
话痨也是我的唯一办法,我性格内向,一来有社恐,二来无社交兴趣,所以孤独、没朋友,希望用话痨改变局面。
我三年前早就当过一次话痨了,大约在半年的时间里,我真是话痨。因为初入职场,在探索期,有这动力,并且为了生存,我就当话痨了,还当得非常好噢!那一阵子还归纳了17个技巧,使用这些技巧的时候,我说话,话语竟一直延续下去,说个不停!反正我那会儿的话真挺多的,确实让大家认识到我,有了一点交流,也让我窥见了别人性格的冰山一角。
但遗憾的是,那段时间,我从未感受到社交的乐趣,说出的话停留于表面,仿佛为了完成任务,挺累的。我内心有一层“壁”,不论说再多的话,那层壁都会屏蔽掉一些情绪,阻止我向更深入发展。
三年前的经验还是好的,在“话痨”这块儿,我不再是零基础了!那一段时期,依靠话痨这习惯,我还初次了解了别人是什么样子,也知道了别人是否强大,会不会伤害我。没错,我直到20出头的年纪,才第一次发现,别人是不可怕的,别人是中等的。而在此之前,我一直误会所有陌生人都是凶神恶煞的暴徒!或者误会所有人都比我强,强到我没资格跟其交往!其实,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般中等的普通人,没啥可怕的。
我小时候,小学、初中、高中,遇见了大量人渣,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和校园霸凌,导致现在有心理阴影,见人就怕,算我运气不好。社会中其实坏人不多,只怪我童年环境太极端,那会儿的坏人确实不成规律的多了,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他们的问题。但成年之后,一定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我现已不在儿时的环境中了,所以不要抱着从前的思维惯性。成年后的人,不全是坏的,也不全是没道德,也不要担心他们会打你骂你骗你害你。社会不是学校,社会不是封闭式环境,人们的关系变广了,约束也变多了,所以恶人会相对减少一些,勇敢社交吧!
我曾经实行过话痨1.0,有利有弊,现开启“话痨2.0”!早先的某些操作过分机械了,不符大脑运作规律,所以现在要改变方法,当一个健康的话痨!“社交”是人生中一个高频事件,人生中不管干什么工作、过什么生活,都必然要与人打交道,如果我仍然维持内向的性格,未来80年的生活是什么质量也能想见,可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要当一个话痨,这关系到我的命运,不可轻忽怠慢。话痨不是什么小事,而是人生大事!!!
三年前话痨1.0那时,我想出了一个有用的理念:“说话”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状态”。这如何理解?
“事件”和“状态”是两码事,比如,人去创一个业,打一份工,这叫“事件”,人去睡一个觉,眨一眨眼,这叫“状态”。“事件”指的是一个具体的物,需主动付出努力去做,需提前准备,与其它的物有明显区隔,是一个可独立看待的单体,重点关注它里面的一个信息和顺序。而“状态”,则指的是某个本体所散发的一种能量趋势,产生状态的是本体,状态与本体不可分割,状态是本体由内部活动而引发的一个“倾向”,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物。
单个状态在每时每刻均存在,存在的程度大小不同。例如“发怒”这状态,人每时每刻都在发怒,真到大吼或打架时,只是当下怒的状态很强,而平时不大吼不打架,只说明平时的怒的状态微弱到不可见。
“事件”,指的是一个由人为分隔而开的信息与逻辑的组合外化物。而“状态”,则指的是一个本体之内的综合变动引起的宏观样貌。
“说话”在什么时候是一个事件?说话在“演讲”时是一个事件,因为要准备,而且单次演讲可以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东西来看。“说话”在什么时候是一个状态?说话在日常闲谈时是一个状态,因为那时,说话是一种由神经牵引而成的自发活动,是内部神经活动的一种外在显示。
以上是我主观分析的,如有偏颇请纠正。第一次练话痨那时候,公司有一个女同事也是话痨,听她的话语内容,我能猜测到她说话时的脑活动,就隐约明白到“说话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事件”。但这只是在感觉上明白了,只有一种模糊的意念让我觉得它是这个理。因此,以上5段我虽已尽力说清楚,但也不可能百分百传达我的真实感受。
总之,说话是一种状态,像量子波动一样起起伏伏,脑内随时都在发生。而状态又是一个持续性产物——所以持续说话,当个话痨,就完全可以做到!
1.0那时,每当我在脑内闪过一遍“说话是状态”,马上我说话便像打机关枪一样,连起来不停,好棒!这一招让我瞬间变了个人,乌鸦一秒变凤凰,口若悬河也不疲惫。这一招真有用啊!直接模仿话痨者的脑部活动,从根儿上解决问题!
现到2.0阶段了,“说话是状态”这一句也依然是核心,不会变。但1.0那期间我也用了一些错误的方法,首先是——“抓住细节+无限延伸”。这一招我在百度上搜到,我搜“话痨方法”时,跳出一个网页,网页上讲“抓细节”,怎么个抓细节法呢?比如说,你吃了个饭,聊起话来就要抓米饭的细节:米饭一粒有多大?米饭你吃了几碗?米饭吃得饱不饱?米饭是新鲜米还是旧米?米饭是软还是硬?米饭是热还是冷?吃米饭配了什么菜?你配的菜下饭吗?吃米饭用的什么碗?那碗是什么颜色?那个碗的图案你喜不喜欢?……这个方法是:找事情的细节,并且每个小细节都扩充说一遍。你想一想,真要这样说话,那语言能少吗?
那网页上的第二个方法,叫“延伸”,就是当你在讲一个话题时,这个话题中出现了一个新事物,你就开始讲这个新事物,把新事物变成新话题。还是用上一个例子,上面从米饭讲到碗了,你就开始讲“碗”:你用瓷碗还是钢碗?瓷碗易碎钢碗易热?我有朋友做瓷碗批发生意?碗能不能用塑料的?在你家是你洗碗还是你丈夫洗碗?
好!既然讲到“洗碗”了,你便再开一个新话题——“做家务”:家里谁洗碗?家里谁洗衣服?你几天扫一次地?有扫地机器人吗?好,你再讲:扫地机器人用什么牌子?扫地机器人有语音功能吗?等等,不一而足。
抓住细节+无限延伸,还要加一个“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指的是你能不能迅速联想到与当下话题有关的其它话题,新话题要尽可能多,思绪像爆炸一样!抓住细节+无限延伸+头脑风暴,真能让你秒变话痨,但……这是错误的方法!如果真照做了,那就会将自己逼成精神病!难忍至极!千万不要尝试!因为这方法只做表面功夫,单纯为了拉升字数,而忽略了语言与思维是否相和谐。说话并不是为了单纯说话,而是为了交换信息、交换情绪,并满足本能需求。单纯为了增添字数而如此说话,那些话题并非你平常所思所想,说出来也并没有满足你的任何需求,思维跟语言错位了,交换的信息是无效的信息,这能好吗?
这方法,我3年前也没咋用,因为膈应。因此,有时办其它任务时,当坚持不下去了,也不要自责说没意志力,因为反人类的事情不值得努力。
我目前要加四个新方法进来,来实现我的话痨2.0。首先,还是老办法——蛮干,蛮力是万能的,蛮干虽苦,但总能收到稳定效果。一个人如果说话多,就代表着他/她情绪激动,有旺盛的精力。这个“精神力”是母体,而“话语”才是边缘物质。反观我,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吗?毫无疑问,是的,我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我平常总是焦虑,焦虑的反面是兴奋,兴奋感在我心里一直累积,压着、堵着,没有一个宣泄口。所以我该靠旺盛精力硬冲话痨。而且使用蛮力时,基本保证所言即所思,并不会让语言跟思绪背道而驰,大脑会自发让你顺应本能来。这种感觉像什么呢?像强硬着把你的所有区域全都照顾到了,这方法是非常健康的!
我最近一年,写文章总是用蛮力写的,如果把蛮力用到话痨上,那效果也将可观吧?我既然能把文章写流畅,那说话还能不流畅吗?不过我能想象到,当习惯了话痨之后,我用到的肯定是另一套词汇体系。
说话本来就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喉舌运动,话语对应着精神,精力的暴满对应着话语的多量,旺盛的精力是话痨的诱因。嘿嘿!巧了,我的精力本就旺盛,那就把精力引到“话痨”上吧!哈哈!没门槛!
此外,我还需注意——合理选择说话的对象,不能对谁都当话痨,要知道谁是合适的,谁是不合适的。你喜欢谁?讨厌谁?想跟谁打交道?不想跟谁打交道?1.0时期,我的话痨是无差别的,对任何人都当话痨,一视同仁。所以在2.0时期,我要纠正!谁是我喜欢的?谁是我讨厌的?我要在喜欢的人面前多说话,在讨厌的人面前少说话。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在好人面前多说话,在坏人面前少说话。话痨的对象要分清,如果一视同仁了,那就意味着在坏人面前也当了个话痨,表露自己的秘密及感受,相当于在付出,这不是变相自杀吗??跟有益的人多说话,跟无益的人少说话,对方能否为你带来好处?有好处,你就多说话,拉近关系。没好处,你就少说话,节省时间。
话痨也要分对象,这绝不可开玩笑!乱当话痨,玩火自焚!还是尽量跟喜欢的人、有益的人、或善良的人多说话吧!不求对方尽善尽美,只求功大于过就好,自己心中有一杆秤,只要感觉对方合适,那就真合适。
第三,想当话痨,先远离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有家暴,我跟父母有隔阂,这辈子不会改变了,在他们面前,我当不了话痨,无法施展,只能憋在肚子里。我也不可能主动在他们面前当话痨,这不在计划之内,只要在父母面前多一天,这话痨之路就永不开始。先远离父母,找寻一个新环境,在新环境里识别好人与坏人,再重新当起话痨吧!我爱我自己!!
第四,既然要说话,那么嗓音一定要好听。这不废话?其实我的声音算中等偏上的好听,说方言也是好听的,稍微再练一练,注意腹肌发力和咬字清楚就行了。这倒是小事,而且这比话痨本身更机械啊!
在话痨过程中还有许多需磨合的地方,诸如:对方愿不愿意听,对方与你是不是一路人,说话的时机合不合适,你说的话能不能起到效果等等。
我感觉几乎没有什么新方法了,先暂定这四条事项吧!
那我该如何开始呢?首先,即使当了话痨,我说出的也须是自己想说的话,不要为了凑字数而讲出一些无聊的、不符我内心的话题。由此看来,如果对话语内容本身过度关注,就会咬文嚼字,造成一些为了凑字数的无聊发言,俗称废话。我厌恶说废话,不要为了当话痨而说废话。人在把话说出去之后,内心在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调适,如果把语言本身当主体了,那么对内心的自我调适便没有任何好处。简而言之,你说废话之时,心理并没有进入社交状态中,而是处于另一种奇特状态里。内心并未有身处社交的感受,纯粹是嘴巴动一动,对心灵无益处,这种方法没有把人的身心视为一体,是不可取的。
人与人的交际,“精神互动”才是本质。用蛮力法,无奇淫技巧加持,努力就会是顺着本能的。你什么条件都不给,那么大脑就会自发选择一种最舒服的方式去行使,便让心灵得到调适。
既然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说话恐惧症”又如何解决?为什么不敢说话?我想,还是出于对“说错话”、“说话招人笑”的担心,这可能是自卑即“权力感低”造成的,还可能源于完美主义。权力感低,怕说错话,也是心灵层面的问题。对此我该怎么办呢?我要相信我口才好!我每次说话时,都是逻辑连贯,能抓要领,无废话。我可以说得多而不乱, 我口才比80%的人更好,甚至很多人的发言还不如我有深度呢!别人说废话,我说精髓话,有什么理由不当话痨呢?不要怕说错话,我水平高,应该是别人说错话才对!哈哈!
社恐的本质是源于权力感的缺失,而相信自己口才好,就会提高权力感,就不会社恐了。别人的权力是高是低?我交际太少,不了解,因此会误以为所有人的权力都高,弄得胆战心惊的!我该如何正确认识别人的权力?这可不能凭空想象,而只能靠经验,多跟人打交道,有个接触,才会有外部的新信息输入,然后才能知道别人的权力是高是低。然而自我想象,则只是根据旧信息作分析,并未输入新信息,效果就会打折扣,我还是觉得信息比推理更重要。所以如何增加社交机会?那还是靠话痨切入呗!
可大部分时候,我也无社交需求,没兴趣。即使偶尔我主动说话,那也未从中得到好处,像做例行任务一样,疲惫大于快乐。没兴趣可怎么治啊?其实并不是社交本身没乐趣,而是我有中度抑郁症导致对任何事都没兴趣!慢慢来吧!反正先要抓住“精神互动”这个关键点,每次社交之前都要想到这一点,把自己拉到这个思绪上来,永远围绕“精神”这个母体去行使社交。根据你与别人的关系亲疏,可以把不同的人分在不同的类别里,并选取不同的相处模式。你与人的关系有近有远,而你对别人的需求面也是五花八门的,人与人不同,关系与关系也不一样,不要越界。
人际交往的本质=信息交换+利益交换+权力斗争,而“当个话痨”,则贴近了其本质之一的“信息交换”,足量的信息交换是社交的基石,所以话痨对于社交足够重要。
“人际交往的本质=信息交换+利益交换+权力斗争。”这个等式是我依多次经验悟出来的,可能也不太完善。生活中时常有人误解,说人际交往的本质只有“利益交换”一项,这是片面的看法!
除利益交换外,“权力斗争”在社交中也极为常见:校园霸凌、职场排挤、攀比心理、竞争吹嘘等事,其本质都是“权力斗争”。斗争是人性本能,人与人之间就是有地位分别,即使忽略职务上的权力高低,每个人也会暗戳戳根据气场、财富、智商、武力、辈分、颜值、优点数目、朋友数量等特征,把别人分一个高下,此过程在潜意识里进行。“社交恐惧”是由“权力感低”造成的,自觉在权力斗争中失败,才会有社恐心理。你再观察一下身边人:A嗓门大,B嗓门小,B对A客气,A对B粗鲁,这就说明两人权力不对等,A在权力斗争中获胜,B落败,此类事情随处可见。人群中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总想跟人比一比,把别人比下去,这还是权力斗争的体现!或者比如“升官发财”,这个例子最接地气,人们渴望获取制度上的实质权力,不还是权力斗争吗?权力斗争是人类本能之一,人生来就有高低之分,权力斗争刻在人类基因里,是社交本质之二。
人际交往的本质=信息交换+利益交换+权力斗争。其中“利益交换”不能只理解为“金钱交换”,这个“利益”不在世俗语境下,而有较为科学的含义。利益包括“物质利益”跟“情绪利益”。男女爱情,便是用情绪价值换情绪价值。婴儿可爱,父母见他会开心,婴儿用自己的情绪价值,换取父母的物质利益。婴儿长大后,长成小男孩,有些父母便会用打骂式教育,或行使控制欲,强迫孩子听话,这就演变成“权力斗争”了。
总之,信息交换、利益交换、权力斗争,三者缺一不可,皆为重点本质。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不消说,因为这本是文科形式的归纳,从庞杂物中找出的规律,可以当成一种人为的自定义,它就是跟现象的庞杂性有较大悬殊。
总结,全文有5个重点:①我实施过话痨1.0,有利有弊;②“说话”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状态;③话痨新方法,1蛮力话痨,2只对好人话痨;④话语本身是次要,社交的母体是“精神互动”;⑤人际交往的本质=信息交换+利益交换+权力斗争。
“话痨”是一门重要技能,决定着我的命运,话痨真是我人生大事,可改善我生命的诸多方面。但显然,当话痨是非常消耗精力的……拼一拼吧,累一点没事……
我们便如太空中的小蚂蚁,纵使知道自己的努力对整个宏观世界无甚影响,也知道自己的上限一早被设定好,所谓的极限,在物种、在生理的尺度上微不足道!人类渺小到忽略不计,兜兜转转就像蚂蚁搬家,但我愿尽绵薄之力,能负熵一点是一点,这微小的挪动即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