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沙河源小学科学教研组的杨艳,今天代表金牛磨课团队发言。正式发言前我想先向我们组长迪迪—曾迪琪老师说一声谢谢。谢谢她从10月准备区级比赛以来,认真钻研、提供案例,让我们有机会一起把一节课捣碎碾细,对学生学没学懂进行深入的反思。
磨课的过程千言万语,时间宝贵,接下来我就曾老师刚刚说课的内容,讲讲我们是如何关注学生,改进教学的。
这是今天曾老师上完课,我们随机请了2个小组学生做课后测评的照片,通过测评的结果我们看到:学生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从准备区里比赛到市里,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测评来一步一步改进教学。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呢?先卖个关子来看一张照片。这个2021年10月9日曾老师第一次试讲完我们坐在一起研讨的照片,同办公室的一位美术老师抓拍了我们,并把照片发到了群里,曾老师看到后写了这样一句话“感觉艳姐比我还焦虑,感谢大家费心啦”。说实话,那会真的很焦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上完课能说出的只是圈数少,小车跑得近,圈数多,小车跑得远。这个结论,学生上不上这节课,他都能说出来。我们希望什么呢?我们希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提升:能认识到是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那怎么办呢?做课后测评,通过测评精准分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想到这个办法,是因为我们参与了区里小学科学低段学生评价课题研究,知道和用过测评来反思改进教学。
那具体怎么做的呢?以《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一次课后测评为例,首先明确测评的意图,测评是为了考查本课学生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所以选择了试讲中学生不易理解的目标(图中红色标注部分)作为测评目标。然后,提前预设测评的问题。准备测评用的材料。选择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孩子各2名,共6人。然后跟孩子一个一个进行访谈测评。通过分析测评结果,我们发现孩子不知道驱动小车的力来自弹力,更没有理解弹力与圈数多少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设计还有问题,需要改进。经过研讨,我们这样改进了教学,给学生橡皮筋感受弹力,把拓展部分的弹力概念放到前面先弄清楚。然后提供小车,追问学生“为什么要转几圈”“为什么认为橡皮筋圈数缠得多小车会跑得远”“为什么认为圈数多,弹力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想、去思考去推测。“推测对不对呢?再引导孩子做实验验证。那么这样改进以后,效果怎么样呢?今天上午我们测评出来的结果说明改进是有效的。
我们就是用这个课后测评的方法,在每一次磨课中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今天把它分享出来还想说,课后测评选的题少,花的时间短,围绕教学目标,因为测评前告知孩子不记名,只是老师做个调查,孩子就会很喜欢、乐意测评。测评的形式呢,也很灵活,可以用我刚使用过的访谈法,也可以用2-3道作业进行纸笔测试。
磨课过程中,我们的第二个感悟是:关注学生—借团队改进教学。
刚刚曾老师提到的测量轨道教具的改进,是试讲发现学生操作有困难后,我们组刘晓翠老师陪着曾老师国庆加班一起设计制作的。板书设计中的区间汇总收集数据,是我们组冯彩虹老师发现学生统计、汇报数据太花时间跟曾老师一起讨论修改出来的。关注学生是我们的基本共识,每次结束后我们都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研讨。学校里的班上完了,我们到隔壁新桥小学去借班试讲。照片中帮忙准备材料的不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是新桥小学的科学老师,从准备材料到课后研讨,他们全程陪伴。感恩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工作,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是科学老师的原因吧,因为科学老师最会小组合作呀!
上周准备来都江堰了,跟组里老师聊这次磨课感受,听完大家的反馈,我写出了下面这些话:磨课是距离成长最近的路;你帮帮我,我帮帮你; 一路打怪升级,解决难题;结果这节课我们都会上了;科学组在学校也倍儿有“地位”了。
此刻,站在这里,我还想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感觉真好”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专业精深的老师点破与指导,让我们在迷茫中快速找到方向。
最后,我们有一个心愿,愿我们成都的每一位科学老师在教研员、骨干老师的关心指导下,静心钻研,提升质量,照亮孩子们通往星辰大海的路。
谢谢聆听,请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