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国以四处征战第一次创建了中华帝国,这次统一也大体上确立了汉族与汉文化的边界。
我们将中国周边的民族划分为三个群体:
一是从北方到西北,分布着游牧民族,他们创造的政治形态完全不同于汉人的模式,但也和汉人国家形成了共生关系。以匈奴为例。
二是靠近东北地区居住着半游牧民族,其中包括拓跋鲜卑,他们建立起游牧军队与汉人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以鲜卑为例。
三是东北、东南、西南与西部的有些原住民,他们要么建立起贸易为主的城邦国,要么建立起农耕国家。
游牧民族,前赵刘渊、后赵石勒、前秦冉闵,他们的整个发展模式类似,即通过军事上取得的战绩来吸引同盟,但这之后没能建立起一个日常的官僚管理机制,所以在战场上受到重创之后很快就覆灭了。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游牧政权需要建起一个文官体系,能执行日常行政事务,并从牧民那里征收固定的赋税。东北的鲜卑民族,结合草原牧民、森林狩猎、捕鱼和采集野果与农业发展相结合,这种多样的经济基础,促进了融合着游牧族群骑兵与农业社会官僚行政体系的国家建立。
慕容鲜卑建立的燕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外族人统治的、掌握了中华帝国核心地带的王朝在边疆打败了困扰汉人统治者上百年的游牧民族群联盟。
与北部游牧民族不断发展的关系,对中华帝国体制的本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期秦汉帝国的关键特征之一就是能自觉地超越战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地缘与风俗,并高出一筹。国家的特征是:
——对神圣的统治者(“天子”)产生个人崇拜;
——在帝国政令之下,建立了一个人造都城,将天子当作国家的中心;
——使用一种在经典文献基础上产生的一脱离了日常对话的正规书面语言;
——官员要离开自己的家族与社群去为皇上效力。
——早期帝国体系的空间范围被汉文化的范围所界定。
这种在文化上叠加政治的行为,因同时代北方匈奴帝国的出现而被强化,从而创造出一个两极世界,分成被汉人国家统治的“文明”的农业民族与被单于统治的“野蛮”的游牧人。
从东汉起,外族军队及其文化斌称为这种力量的基础,并且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中华”帝国从来就不完全是“华人”的。
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方式中,最重要的还是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最初只是官僚政策的一个副产品,而由于官府一直对商人存有疑虑,贸易大多为外国人所控制。
“七宝”,在最早的文本中,这些是指一个国王必须拥有的重要物品。一位乐善好施的国王命中注定会成为佛陀,他的宫殿就是由七宝组成,和极乐世界中的庙宇一样。七宝:黄金、白银、天青石、水晶或石英、珍珠、红珊瑚、玛瑙或珊瑚。
佛教寺庙是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他们也有权如此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