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心
读了李振涛的《活在课堂里》这本书,让我很触动,尤其是当自己经历了20多年的教育工作以后,好多场景和观点都能让我找到共鸣,并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从学生本位出发到传统课堂的理性剖析,以及中外课堂的比较,最后如何在未来课堂当中走出自己。李老师都娓娓道来,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告诉我们,如何在当下未来课堂当中做好准备。
文本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把课堂当作一个场所,关键是在这场所中的每个人如何体现他的生命,如何让这个生命在这场子里边活得有价值,有理想,有质量有使命。
纵观我们身边的课堂,有好多课堂是属于复制的,临摹的,甚至是流程化的,只是完成任务的一种执行。很多老师是为了完成而完成,甚至走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总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最关键的是也没把课堂当中的学生当作生命的看待。所以才导致那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那么多教师,在课堂当中找不到自己。记得我身边有部分这样的老师,因为在当下找工作非常难,但是他们的学习力特别强,所以通过最后的筛选考试,进到教师行业,但是他们却告诉我说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不喜欢小孩,觉得跟小孩在一起非常的难过不舒服,我问他们:那么你们为何要进入这个职业?他们说没办法,当下找工作很难,所以先找个养家糊口了呗。纵观身边的老师们,类似的老师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自己都没有把生命活动通透,没把课堂弄明白,可想而知他们的课堂到底有多少力量和生命在里边。
正如李老师所说,当人进入一定的年龄之后,一定会有一个信念,一定会对生命是敬畏的,我也认为每个降临在世界上的生命都是有一个独特的人,这个人不分大小高低和贵贱,属于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替代性,但是由于现在很多的束缚评价标准,导致我们还是以成绩论第一的方式在进行评判,导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显得那么没有活力和力量。当看到身边这么多孩子,不喜欢学校讨厌学习,作为教育者的我,感到非常的惶恐不安。当我们满腔热爱地去爱孩子的时候,孩子却感受不到我们的这种爱,那么双向奔赴的爱在哪里?
我喜欢李老师说的那句话,课堂也许就是教师的宿命,我们要用一种审慎的态度来回答一个严肃的问题:课堂适合你吗?课堂可以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吗?没有一个生命可以重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敬畏尊重我们的课堂。
我也反思我自己曾经走过的课堂,从一开始的青涩到后面的发自内心的爱,也许走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真的想告诉很多年轻老师们,我们可以技术不那么精湛,我们课堂可以可能没有那么的出彩,但是我们有一定要有一种爱,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爱,哪怕是一开始在课堂中是一种“假爱”,到后面尽快的真爱,让周期努力走的快一点,否则那些被我们耽误错过的孩子,会让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安宁。
正如李老师所说,课堂需要信仰。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传播并践行一种信仰,人类要有光,要有希望,这个信仰不只是说给别人听,关键是返归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教育没有那么多痕迹,更多的是无痕,只要把孩子真正当作人来看,只要把课堂当做一个美妙生命发生的重要场所,我坚信在这个阵地当中一定有很多鲜活的美好碰撞。
总的来说,《活在课堂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更宽阔思维空间,让我再次重审自己的课堂以及身边所看到的课堂,也许在下次看到课堂的时候,我会有更多的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