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15.35 ,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我的理解,孔子在感慨世间实践仁行的不够,推行仁的艰难。
孔子认为,仁对于民众,比水、火更重要,水火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而仁更是人生和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但我看见(有人为了财富名利)跋山涉水赴汤蹈火而死,却没有见过有为实践“仁”而付出生命的。
仁,是老子笔下的第三等,却是孔子眼中的第一等境界。老子认为,道失而后德,德失而后仁,孔子的仁,却与老子的道或德同源。德是道的用,是道的体现。
那么老子的道与德,如何体现在孔子说的仁行上?
比如“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这样的“无为”境界,这样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符合自然,便是仁行仁心之体现一二了。
但这确实太难了。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不止孔子所在春秋末期。
许多人为了名利而违背天道、不顾一切,许多人为了权情而执迷不悟、伤人害己。
但我想说,我很幸运,在我生活的时代,尽管物欲膨胀,却依然见到、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比如,从功勋,到凡人。比如之前写过的袁隆平,吴孟超,比如因为抗疫而众所周知的钟南山、张文宏,比如那个果断停下公交挽救跳桥母子的司机,比如那个智勇双全的跟踪救助被拐女孩的加油站女工,还有许多临危不惧、不曾想被敲诈风险和麻烦仍旧给晕倒70岁老太做心肺复苏的人……
因为互联网,我很快看见了,听见了,仁,依旧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内心守护和坚持的向往。
如果孔子泉下有知,他一定会欣慰。如果春秋时期有互联网,他也可能看到更多人在默默守护,也许不会感到那么孤单吧。
PS: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xiá 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