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任何言行鼓励告状行为
有时候,一年级学生爱告状是受到了某种鼓励。
比如,在课堂教学时,A 同学举手发言:“老师,B 同学在玩橡皮。老师就没收B同学的橡皮。虽然老师并没有停下来批评、教育B同学,但没收日同学的橡皮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无声地在鼓励A同学的告状行为。几次之后,一个个这样的A同学就会冒出来,有些学生甚至会本末倒置,自己无心听课,一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找寻一个个可供报告的 B 同学。
或者,在自由活动时间,C 同学和 D 同学在玩闹,你一拳我一脚地“切磋”,都有分寸,都不介意,彼此开心。而一旁经过的E同学看见了,立刻找老师:“老师,C 同学和D 同学在打架。”如果这个老师过于重视这种情况,就会立刻化身警察去查案——除了阻止 C同学和 D 同学的游戏,还会不断地迫问:“你们为什么打架?”“谁先动手的?”“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这样的询问与教育除了让 C同学和 D 同学感到无限困惑、无法回答之外,其实也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而最可怕的是,这样处理有力地助长了一个个E同学告状的热情。与自己无关的、他人之间并没有冲突的行为,都成了E同学们报告的题材。
教师要避免这样有意无意的鼓励。
在一年级入学第一周,我会反复强调:“小朋友是老师管的。如果你看见小朋友犯错误了,你不用告诉老师,因为老师也会看见的。有时候老师看见了没说什么,不是不管,而是老师会根据情况决定什么时候去管,用什么方式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