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没有自习室,在外面把事情办完事后,就回家了。
我回到家,我爸就让我去存钱。我吃完午饭就去了。我去了这后,发现这个银行的营业厅很少。
第一家,离我家最近,但是机子不能用了。今天是星期六,营业厅也没有开。我就想去别的营业厅,我就开始在街上瞎逛,我想总会遇到的,是四大行之一,又不是什么小银行。
我在周围转了一圈都发现没有,看到的都是别家的银行。我现在就开始有点急,这和我想的不一样。我又开始钻牛角尖了,就感觉周围,怎么能只有一家呢?就不相信这个事实,就在周围又转了两圈,还是没有。
因为天太冷了,在这么转下去,我要感冒了,才意识到不能再这么钻了。要想其他的方法了,掏出了手机,在地图上搜了一下这个银行。看到周围的确是没有,另一个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
我咬了咬牙,还是去了,出都出来了,都这么久了,总要把这件事给办成。这在路上就开始想,我回到家就要休息,钻被窝暖和一下。
我回到家,全身都冻透了,但是看到一些自己想收拾的东西,就不想暖和了,就想着把这些收拾完,再去休息。
我在这么冷的情况下,我还是收拾家里的东西。并没有去床上睡觉。我就感觉,收拾东西,好像已经形成自己的习惯 。
就像刷牙洗脸一样,做习惯了,如果你有一天不做了,反而自己会特别不舒服。有时自己可能很困了,也要把牙刷完才会去睡觉。
我现在收拾东西,也有这样的感觉,不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收拾完,就会很难受,为了不让自己难受,所以就去做这件事情。这不就是习惯吗?
还有昨天说的,动力大于阻力时,就会去做。我会想我收拾完之后,这里就会变得整洁,我下次再去拿东西,就会很方便了,这就是自己的动力。而阻力自然就是是冷,想去暖和一下。但是这个阻力并没有高于动力,所以自己就去做了。
但是学习,只要有一点阻力,都会成为自己不学习的借口。可能没有阻力也会想一些借口安慰自己,让自己可以心安的不去学习。也证明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太小,阻力自然就大了。这两者就是“你强我弱,我弱你强”的关系。
之前我是不喜欢收拾东西的,就是因为一个小缝纫机,让自己从不喜欢为成一个习惯。这是多久的事情,其实也没有多久吧。
而学习,学了一年多,也没有形成习惯,但是收拾东西,才这么短的时间,就让自己形成的习惯,这是我没有想到。
我之前也说过,我之所以慢慢喜欢上收拾东西,是因为有些衣服,本身就是一个小任务。把一个大任务,天然的分解成多个小任务。而每个衣服叠完后,都会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反馈。不管自己叠的多不好,也比之前乱糟糟的强。
有了好的反馈,就会期待下次收拾东西。就给下次提供了动力。每天收拾一点,家里就干净一点,大脑也没有感觉很累,不觉得是一个“坏”事情,也不有过多的排斥。而且每次干完后,都能感觉到了成就感和愉悦感,次数多了大脑就把这件事贴上了标签,这是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即使有时可能也会遇到一些意外和阻力,但是只要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大脑都会提醒自己,要去做这件事情了。
但是学习却恰恰相反,我每次学习,我都会难受,最后感受都是挫败感。即使偶尔也会因为做题,自己做对了而高兴,但也不能改变大脑对学习整体的看法,学习就是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所以能少做就少做。
每次的难受,都是在为下次的学习,累积阻力值。本身学习的动力就不足,每天学习完,还在不断的累加自己的阻力。所以有时即使想开始学,都要和自己较劲半天后,才能开始学习。
学习一直都在和自己的本能对抗,大脑不会喜欢上一个让自己难受的东西,做的越多,反而对学习更讨厌,这可能也是厌学的由来。只有不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才能形成习惯 。
我要在学习时,就增加自己的愉悦感,我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为什么每天学完都这么难受?
在想学习时,我就会感觉到压力,就感觉自己学不会。我能不能把任务调整一下,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我记单词,我每天就记2个单词,这有压力吗?这就没有压力了。
还有我听视频学习时,我总是想听完这节课,再去做笔记,再去整理。当自己听完之后,开始讲得就忘的差不多了。自己还要重新去听,就会感觉自己白学了,会感到特别难受。如果自己听10分钟,就开始整理呢?是不是自己就不会这么压力了。
把任务都调整成一个自己可以很有把握完成的任务。大脑是不是就不会排斥了。
只要不排斥,大脑接受这个任务了,是不是就会很容易开始。这也算是减少了学习的阻力。
只要能开始,就会很容易把任务完成,只要学会,就会产生愉快感。然后慢慢改变大脑对学习看法。从接受变成一个种喜欢,然后再用量的累积,变成一个种习惯。
这个思路是不是对的?还要自己以后去验证。